首页 > 机构设置 > 机关司局 > 地区司 > 重要工作

国外都市圈发展历程的启示

2007/01/26 地区司

1.自然环境和区位条件对于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大都市圈绝大多数发育于沿海地带或者大河中下游地区,区域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较高。其优势在于:以平坦广阔的用地和综合产业、人口集中的腹地为立地基础;拥有良好的港口,交通运输条件便捷;基础设施优越,资源丰富,环境良好,为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必要条件。

2. 在一定领域形成的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是集中体现都市圈功能的主导部门

各都市圈均有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部门,如纽约都市圈的生产者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伦敦都市圈的金融保险业、制造业,巴黎都市圈的现代制造业、服装业,东京都市圈的金融服务业和制造业等,其中纽约、伦敦和东京作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对全球经济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3. 都市圈内部应该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体系,这是衡量都市圈发育成熟程度的核心指标

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都市圈内各城市根据自身在区域背景下的优劣势条件而承担不同的职能,在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共同发挥了整体集聚优势,形成整体的区域竞争力。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其核心职能的类型和服务层次应该和圈内其他区域形成一定的区别。纽约和波士顿的金融业都非常发达,但是它们服务的范围和对象却不相同,分别在不同的领域具有强大竞争力。

4. 都市圈应该是科研机构和高素质人力资源集中之地,科技创新能力和高端服务业越来越成为体现都市圈竞争力的主要内容

科研机构和人才集中的优势对于都市圈科技创新体系和国际竞争力的形成具有很大贡献。发达都市圈不仅具有强大的科研力量,而且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机制和发达的相关服务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很高。  

5. 各大都市圈都十分重视交通网络的构建和强化,区域交通运输体系是都市圈高效运行的重要载体

建立圈域内的快速交通体系是提高经济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东京都市圈内高密度的轨道交通网络使得人们能够很方便地从居住地到东京市中心,由地铁公司及多家私营铁路公司等所形成的城市轨道公共交通系统为东京形成半径50公里的密集城市化地区,并向半径100公里地区范围进行辐射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撑。有统计表明,在东京城市中心及副中心工作的人员中有近90%是利用轨道公共交通上下班的(欧美国家70%以上的通勤人口是利用私人汽车上下班)。

6. 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变遵循着相似的过程,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面临着不同的问题

都市圈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演进过程,都市圈人口的迁移代表着用地、就业、产业、基础设施、环境等变化趋向,故成为都市圈发育的标志,一般模式中所划分的各个阶段,已经不同程度的在国外各大都市圈的发展过程中得到确认。随着都市圈经济的发展,各种要素的流动及要素间的重组将必然发生,这些改变必将导致综合结构的变化。

7. 大都市圈也呈现出一定的类型分异,不存在京津冀都市圈完全可以照搬的发展模式

(1)欧美国家类型:聚集适度

(2)日韩东亚类型:高度集中

(3)发展中国家类型:无组织问题突出

大都市圈是有组织的大城市区域的发展模式。我国对大都市圈的研究过去太强调学习日本大都市圈集约化发展经验而忽视了吸取教训,而对借鉴欧美都市圈的经验重视不够。

 

(摘自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研究报告)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