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智能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加快发展,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认证管理也成为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关注热点和工作重点。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一部门印发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发展战略》),提出了“构建系统完善的智能汽车法规标准体系”的战略任务,从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技术标准和推动认证认可三个层面做出了部署。
一是健全法律法规,构建责任清晰、系统完善的智能汽车法律法规环境。
智能汽车的发展不仅涉及汽车功能完善和性能提升,而且与政府职责、市场秩序、法律法规、社会伦理等密切相关。车辆通过搭载先进传感器、决策系统和控制执行装置代替人类执行各项驾驶任务,最终达到完全由“机器驾驶人”进行无人驾驶的目标。车辆智能化程度提高的过程也是人类向“机器驾驶人”移交车辆控制权和驾驶责任的过程。车辆驾驶责任的转移不仅直接影响汽车设计、生产、使用以及相应的认证、准入、监管,而且涉及汽车产品质量、交通事故和保险等责任主体认定、法律权利以及责任界定等法律法规问题。当前,智能汽车测试、准入、使用及监管相关法律尚不完善。现行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基于人类驾驶车辆的现实建立,并未考虑“机器驾驶人”代替人类驾驶车辆的情形。《发展战略》提出要健全法律法规,消除制约智能汽车发展的法律法规障碍,将为智能汽车发展创造有利的法律法规环境。
二是完善技术标准,建立适应技术发展趋势、体现产业特征、满足管理需要的智能汽车中国标准体系。
智能汽车是涉及“人-车-路-云”协同的核心载体,其技术标准需要考虑各相关要素,不仅包括实现关键功能的车载系统,还涉及与车辆运行密切相关的通信接口、基础地图与安全技术,以及云控基础平台和道路基础设施等支撑要素。
目前普遍采用的基于特定场景、特定条件、特定指标的传统汽车测试评价方法,已无法满足智能汽车在各种复杂场景条件下感知、决策、控制等驾驶任务测试评价需要。因此,亟需建立基于复杂测试场景的综合评价体系,综合采用包括虚拟测试、实车场地试验、实际道路验证在内的各种测试手段。
与此同时,从人类控制的机械装置向“机器驾驶人”的转变是一个渐进过程。为保证转变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智能汽车安全运行,需要制定智能汽车等级划分标准以及对应的评估准则,建立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能力测试标准,开展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能力的测试评价,以满足智能汽车产品认证、运行管理需要,确保车辆在各种复杂的道路交通状况和场景下能够安全有效的执行驾驶任务。此外,还应考虑智能汽车人机共驾阶段的人机控制转换、网联条件下车辆与外界的信息交互以及智能汽车交通事故条件下的过程追溯、责任界定等需求,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
《发展战略》明确的各项具体任务,将指导各领域技术标准研究和制定工作进一步深入、有序、高效地开展。
三是推动认证认可,建立覆盖智能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综合认证服务体系。
智能汽车功能、性能主要取决于作为车辆大脑的“驾驶机器人”。要实现对智能汽车的科学认证,必须考虑智能汽车不同等级,明确企业主体责任,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智能汽车自我评估和技术管理机制,构建企业自我评估、报备和第三方技术检验相结合的综合认证服务体系。
与传统汽车不同,智能汽车不再是固化的驾驶执行机构,而是能够随软件升级实现车辆功能扩展和性能提升的智能机器人;即使在使用环节,智能汽车功能仍然有可能随着软件升级而发生重大变化。这就需要将智能汽车认证评价的重点由硬件功能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扩展至软硬件功能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综合评价,认证评价环节从测试、准入延伸至车辆研发、测试、准入、生产及售后使用,建立全寿命周期综合认证服务体系。
测试示范区是支撑智能汽车研发的重要基础。目前各地陆续设立了若干功能和定位不同的测试区,有效满足了当前我国智能汽车测试验证需要。《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要推动测试示范区的评价能力和体系建设,将促进测试示范区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升,更好支撑智能汽车测试、认证及商业化应用示范。
总体来看,《发展战略》通过构建系统完善的智能汽车法规标准体系,将有力促进智能汽车产品落地和规模化部署,积极保障产业安全、有序、健康发展。
(吴志新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