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半年,江苏省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9292.3亿元,同比增长11.2%,两年平均增长6.4%。江苏省内服务业协同并进,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关键数据韧性十足,新技术新业态引领发展,民生服务需求不断释放,新动能集聚孕育新机,现代服务业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一、主要指标亮点凸显,服务业保持恢复性增长势头
2021年上半年,江苏省实现生产总值55199.6亿元,同比增长13.2%,其中,服务业增加值29292.3亿元,占GDP比重为53.1%,产业结构更趋优化。
1-6月,江苏省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8%,部分行业投资实现恢复性增长。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42.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30.4%。全省服务业重点项目完成实际到位投资547.4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比重为45%。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旅游服务实际完成投资总额位居前列,均超80亿元,其中科技服务实际到位投资达124.5亿元。
服务业税收贡献稳步提升,与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比呈现基本一致走势。全省实现全口径服务业税收收入4594.9亿元,同比增长15.4%,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2.6%,两年平均增长6.1%。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比重达51.4%。各行业总体均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26.8%,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9.3%,金融业增长19.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9.8%。
二、重点行业增长明显,新产业新动能发展强劲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平稳发展,实现增加值1678亿元,增长11.5%,两年平均增长5.4%。全省实现铁路总周转量528.7亿吨公里,同比增长47.9%。全省实现民航旅客吞吐量2386万人次,同比增长76.4%。全省邮政业实现业务总量467.1亿元,同比增长26.9%。
金融业保持稳定良好运行态势。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540.3亿元,增长5.7%,两年平均增长6.8%。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较快增长。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增加17362.4亿元,增速略有回落;全省人民币贷款增加15253.9亿元,增速较快,保持在15%-16%区间,比去年上半年多增1138.5亿元。
新产业新动能发展势头强劲。全省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5.1%、33.5%,为全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同时,民生行业逐步向好。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7.3%,两年平均增长14.3%。消费需求逐步释放,居民出行休闲消费意愿不断增强。全省旅游总收入4926.4亿元,同比增长140.3%,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34695.4万人次,增速达142.2%。
三、重点领域能级提升,加快构建江苏特色服务产业体系
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和投资拉动,仍然是促进江苏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021年江苏省服务业重点项目清单》中确定的150个省服务业重点项目总投资5558.8亿元,一批产业辐射力强、规模体量大的优质项目成为服务业“排头兵”。
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双良集团等一批国家两业融合试点大胆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新模式新业态;张家港市全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两业融合县域样本。目前,首批159家省级两业深度融合试点,在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和技术渗透等方面也已取得初步成效。
7月印发的《江苏省“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着眼全省产业基础和未来趋势,提出以现代服务业“331”工程为突破口,构建优质高效、布局优化、竞争力强的江苏特色“775”现代服务产业新体系,主攻发展科技服务、现代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等7个具有竞争力的优势型服务产业,壮大发展节能环保、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7个具有高成长性的成长型服务产业,突破发展大数据服务、工业互联网应用服务、人工智能服务等5个具有前瞻性的先导型服务产业。
四、集聚竞争新优势,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能力
上半年,全省规上高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28.1%,两年平均增长17.2%。其中,互联网平台、互联网数据服务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49.8%和2倍,两年平均分别增长88%、90.5%;集成电路设计增长54.3%,两年平均增长33.4%;技术推广服务同比增长63.3%,两年平均增长32.4%。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产业融合步伐走向深入,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下一步,江苏省将加快提升面向制造业的专业化、社会化、综合化服务能力,大力促进制造服务业创新能力提升、供给质量优化、发展活力倍增。继续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计划组织开展第二批省级两业融合试点,不断探索两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总结形成一批具有江苏特色、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成果,努力培育打造一批两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标杆企业和新型示范载体。同时加大对消费服务业升级的支持,提升消费服务业供给质量,引领消费新需求。打造“文化+”“旅游+”服务业态,开发文化体验旅游、研学旅游等新业态产品。推进优质健康服务资源扩容,提高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推进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促进体教、体医、体旅融合发展,加快建立体育旅游、体育康复、体育培训等特色服务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