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负山面海、兼容并蓄,享有“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的美誉。台州府城墙、唐朝龙兴寺、紫阳古街、宋代园林东湖、桃渚抗倭古城等各类古迹星罗棋布。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点)132处、各级非遗项目191项。近年来,临海抓住生态与文化优势,深入挖掘文化遗产价值内涵,全力以赴、精准发力,高标准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枢纽地,让“千年台州府”展现新的活力,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变为现实。
一、抢抓机遇,让诗路“珍珠”点亮全域旅游
抢抓“四条诗路”建设机遇,盘活文化资产,推进产业联动,以“四坚持四强化”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坚持全域布局,强化顶层设计。出台《浙东唐诗之路文旅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临海市全域旅游“五联创”实施方案》《临海奋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样板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确立打响“千年府城”文化品牌等发展目标,打造“文化润富”高地。整合域内山海水城资源,确立“一体两翼多极点”(一体即台州府城,两翼即括苍山和桃渚镇,多极点即各镇街的特色旅游资源)发展格局,编制《临海浙东唐诗之路策划方案》,设计与历史文化游、运动休闲游、海洋海岛游、乡村生态游等配套的旅游线路,推动域内旅游资源串点成线、串珠成链。
坚持项目带动,强化产城融合。打造“旅游+”载体,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三年来累计投入15亿元推进16大类、270余个项目,如打造“唐诗之路—台州府城”全国研学游营地、建设巾山诗词文化体验基地和数字诗路体验馆、推进台州府城历史古迹保护项目等。发展“旅游+”产业,开发建设括苍山、大雷山越野徒步线路和江南大峡谷、安基山滑翔伞基地,推进“旅游+体育”产业;恢复10余家百年老店、60余家传统店铺,建成18个民办博物馆、22个非遗主题展示馆,不定期推出黄沙狮子、临海词调、戚家军巡城等演出,打造“旅游+非遗”品牌。
坚持全局联动,强化支撑保障。成立以市委书记和市长为双组长,相关常委、副市长为副组长,市发改局等23个部门、19个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域旅游“五联创”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动员大会。出台《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任务细化清单》《全域旅游“五联创”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创建节点,实行挂图作战。将诗路文化带建设相关工作纳入部门和镇(街道)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制订相应考核办法,进度缓慢项目在全市进行通报,重难点项目由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进行跟踪督查抓落实。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全民共享。打造主客共享空间,实施府城亮化工程,积极打造美丽“夜临海”,完善城市交通服务功能,配套建设旅游交通专线、城市公交专线、慢行系统等,累计完成107.84公里绿道建设。激发文旅主体活力,推进“百县千碗府城家宴”工程,培育挖掘弘扬临海传统美食文化,开展美食人文交流,打造一批美食体验店和一条临海美食街,擦亮“可游可学可研可做可秀可评”文旅新品牌。
二、锚定目标,加快打造“文化润富”高地
以共同富裕为最终落脚点,整合资源、串珠成链、擦亮全域旅游品牌,以“三个进一步”打造“文化润富”高地。
进一步擦亮“千年府城,自在临海”金名片。深挖文化内涵,实施新时代文艺精品繁荣工程,推进文艺名家(名团)展演工程,开展台州府城公共艺术节、古城文化节、柴古唐斯越野赛、乡村大擂台及科普进礼堂等品牌文体活动;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开展传统文化研究阐释工作,挖掘山海文化、府城文化、抗倭文化等文化底蕴,打造临海文化代表性标记标识。创新开发和完善旅游产品体系,扩大精准化、精细化供给,培育旅游消费新模式,打造安全、高端、优质旅游消费服务。
进一步打造“文化润富”高地。发展文旅产业以夯实居民物质富裕基础,提供丰富优质高效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推进民众精神富有征程。高品质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名山公园、海岛大花园、浙东唐诗之路枢纽地,向千万亿级大景区迈进,加强“临湖邀月”文化创意街区、紫阳街南段历史文化创意街区等建设,依托国家级休闲用品产业示范基地,培育休闲用品文创设计产业链,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立足“一体两翼多极点”建设目标,高水平推进城市文化空间建设,加快市文化中心、中津浮桥、括苍云径等项目建设,在攻坚克难上靶向发力。
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联动发展。转单兵作战为深度融合、联合联动发力,建立资源共享、区域联动、线路互推、客源互送、信息互通、市场互融的区域旅游合作新模式。与省内节点城市“牵手同行”,加强与沿线地区在搜集“诗路”资料、挖掘“诗路”文化、弘扬“诗路”精神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建立保护开发工作协调机制,共同呈现活态流动的“诗路”全景图式。把握长三角一体化机遇“顺势而上”,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上海等地在旅游项目投资、旅游景区运营管理、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客流导入、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健康产业发展等领域开展合作。
(摘自: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