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体制改革 > 改革快讯

我国外贸依存度分析和政策建议

发布时间:2005/04/18
来源:
[ 打印 ]
 

一、外贸依存度的概念

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相当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它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基本指标,也是反映一国与国际市场联系程度的标尺。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一方面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提高,但与此同时,其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也在提高,受世界经济冲击的风险也在加大。反之亦然。

二、我国外贸依存度变化情况

在我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我国外贸依存度由1978年的8.9%,到2000年的43.8%,上升到2003年的60%,到2004年高达70%1978年以来,我国外贸依存度变化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稳步上升阶段(19781989年)。这个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624亿元增加到16909亿元;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加到1117亿美元。同期,我国外贸依存度从8.9%逐步上升到24.8%,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大幅波动中缓慢上升阶段(19901999年)。这个期间,受人民币贬值和以人民币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的双重影响,我国外贸依存度出现较大幅度上下波动。即:汇率下调幅度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时,外贸依存度呈上升态势;以人民币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超过外贸进出口增长时,外贸依存度呈下降态势。从汇率看,1990年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从1989年的3.76元升至4.78;1991年升至5.32;1992年升至5.51;1993年升至5.76;1994年升至8.61;1995年开始呈现逐步下降态势,到1999年降至8.27元。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看,1990年为18548亿元,到1999年大幅提高至82608亿元,年均增长18%;同期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154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3606亿美元,年均增长13.5%。外贸依存度从1990年的29.8%在大幅波动中缓慢上升到36.3%,年均提高0.7个百分点。

第三阶段:快速上升阶段(20002004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加快。这个期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快速增长,从2000年的4743亿美元提高到11547亿美元,年均增长24.9%;国内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89468亿元提高到136515亿元,年均增长9.5%。由于外贸进出口增幅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幅15.4个百分点,再加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稳定在8.27元水平上,使得我国外贸依存度出现快速上升,从2000年的43.8%上升到2004年的70%,年均提高6.8个百分点。

通过对我国外贸依存度变化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1)从1978年到2004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基本上呈不断上升态势。尤其是近几年来,外贸依存度上升较快,并保持一个高位上升态势。我国外贸依存度由2002年的48.8%,上升到2003年的60.0%,再上升到2004年的70%。(2)在进出口总额增幅明显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年份,外贸依存度也相应提高。199420032004年的进出口总额增长率分别比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出30.625.619.3个百分点,199420032004年的外贸依存度增长相对过快,分别比上年增长11.111.210个百分点。

三、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国际比较

(一)我国外贸依存度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全球经济的发展速度。1980年至2000年间,世界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1%,而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为5.4%。全世界平均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据WTOIMF的数据测算,1960年全球外贸依存度(全球进出口总额与经济总量的比率)为25.4%1970年为27.9%1990年升至38.7%2000年升至41.7%2003年已接近45%。从我国来看,1970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为5.0%1980年提高到12.9%1990年提高到29.8%2000年提高到43.8%2003年达到60.0%2004年进一步达到70%。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在1990年以前,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远远低于世界水平;而在1990年后,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上升,2000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2003年超过15个百分点。

(二)我国与世界主要经济大国外贸依存度比较

与世界主要经济大国相比,我国外贸依存度有两个特点:一是变化趋势不同,世界主要经济大国外贸依存度变动相对平稳,我国外贸依存度呈持续上升态势。无论是发达经济大国,还是发展中经济大国,大体呈现一个上下波动、升降交错发展态势,而且基本上稳定在一个较小的变化幅度之内。美国从1978年的14.9%,到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都基本维持在1518%左右的水平,25年间变化幅度不超过7个百分点。日本则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2126%,下降到80年代中期以来的20%以下。印度在70年代末和整个80年代基本上维持在3个百分点的变化范围内,到21世纪初大体稳定在20%左右的水平上。巴西变化幅度比印度稍大一些,但也只在1123%的幅度内波动。而中国则呈现出一个连续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每5年就上升一个台阶。由1978年的8.9%,到80年代前半期的1020%,上升到80年代后半期的2030%,继而上升到90年代前半期的3040%,上升到90年代后半期的4050%,进而上升到2003年的60%2004年的70%。二是变化幅度不同,经济大国外贸依存度变动幅度较小,我国外贸依存度变化幅度较大。在19782002年间,美国外贸依存度变化幅度大约在7个百分点左右,印度在11个百分点左右,日本在12个百分点左右,巴西在12个百分点左右。同期,中国外贸依存度变化幅度在40个百分点左右。如果计算到2004年,则变化幅度上升至61个百分点之多。

通过以上分析,对中国外贸依存度的认识有两点是需要强调的:一是我国外贸依存度呈连续上升态势,且速度较快,尤其是2003年和2004年两年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1.210个百分点。二是历史上看,我国外贸依存度实际并不高。但是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外贸依存度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远远高于美国、日本、印度、巴西等经济大国。

四、我国外贸依存度偏高的原因分析

1994年实现汇率并轨以来,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特别是近两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快速提高。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外贸易结构中加工贸易比重较大

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从80年代初开始,加工贸易从零起步,到2004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接近5500亿美元,在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上升到47.6%,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即使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主要是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环节,附加价值并不高,国内采购、配套率亦较低,而海关在出口统计时未剔除进口器件和零部件的价格,等于高估了出口贸易额,这样就使进出口总额被高估,据此计算的外贸依存度也必然高估。同时,在进出口总额统计中,跨国公司作为投资进口的设备、物品也反映在其中,2004年总金额达到312亿美元。因此,我国真实的外贸依存度要比按现行统计的依存度小得多。

(二)国内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一般说来,GDP构成中第三产业的比重越高,外贸依存度可能越低。各国GDP结构差异明显,三个产业所占比重差别很大。例如,1996年,美国、日本、印度、巴西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71.4%60.2%43.0%56.5%。同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0.1%。目前,美国第三产业在GDP构成中的比重已经超过75%,而中国也仅为33%左右。我国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偏低是外贸依存度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GDP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速上;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越高,则其相对增长速度越快,外贸依存度则越高。反之,相对增长速度越慢,外贸依存度则越低。19801995年间,世界贸易年均增长速度为5.6%,比世界经济增长率高约2.6个百分点。近年来,全球贸易年均增长速度也仅在6%左右,比世界经济增长率高23个百分点。1979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平均增长速度为18%,比同期GDP平均增长速度高9.4个百分点。尤其是2000年以来的5年中,我国对外贸易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6.7%,比同期GDP平均增长速度高出16个百分点。我国对外贸易与实际GDP的相对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导致中国外贸依存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四)由于统计原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作为分母的国内生产总值被低估。一是由于我国的GDP是世界上惟一采用产出法统计的国家,所以统计遗漏很多。一些本应计入GDP的服务业增加值无法获得统计数字,统计的范围比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明显偏小;我国工业增加值只计算规模以上企业,而且规模以上企业统计遗漏也很多;农村产业分工不发达,也存在许多遗漏,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农民自产自销的商品价格往往被低估,甚至有的并未被计算在GDP之中。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低估,从相关统计的比较中也可以看出:2003GDP增长9.3%,但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1%,进出口总额增长37.1%2004GDP增长9.5%,但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3%,进出口总额增长35.7%,财政收入预计增长20%以上。

同时,全国GDP总值明显低于各地区生产总值之和,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个观点。20002003年,全国GDP值分别为8946897315105172117251亿元,而同期各地区生产总值之和分别为97209106766117514135539亿元,后者比前者分别高出:8.7%9.7%11.7%15.6%

(五)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外贸依存度的水平

从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的相关分析看,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人民币升值,则外贸依存度下降;反之,人民币贬值,外贸依存度上升。19781994年,人民币汇率处于不断贬值趋势,19781美元兑换1.5771元人民币,到19941美元兑换人民币上升到8.6187;19942003年,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处于稳定趋势,19941美元兑换8.6187元人民币,到20031美元兑换人民币下降为8.2774元。总体上看,人民币贬值是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不同统计方法计算的外贸依存度水平差别很大

按照现行汇率计算,我国的外贸依存度确实偏高。但若按照购买力平价标准,我国外贸依存度则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世界银行按购买力平价估算,人民币与美元购买力比价为41,按此计算,我国外贸依存度将减少一半,2003年仅为30%。若按世界银行“直接用商品贸易额与第一、第二产业GDP的比值来衡量各国经济的开放程度”方法计算,我国外贸依存度低于其他国家水平。2000年世界平均为111%,我国为66%,虽高于美国的55%和日本的52%,但明显低于德国的133%,法国的120%和英国的118%。五、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未来走势

对于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未来走势,我们有以下两个基本判断:一是未来515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仍会高于经济增长速度。1980年至2000年的20年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平均增长速度比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高6.8个百分点。预计今后515年,我国的对外贸易年均增速仍会保持10%的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保持在7%左右的水平,如不考虑汇率变化因素,外贸依存度仍会在现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到2010年将会达到80%以上。二是长期看,我国外贸依存度可能呈现先缓慢上升、再相对稳定、然后逐步下降趋势。未来外贸依存度的走势是由外贸进出口增长、GDP增长、汇率的变化趋势共同决定的。预计未来一个时期,人民币汇率将保持相对稳定,对外贸易仍将高于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这样我国外贸依存度将继续缓慢提高;随后的一个时期预计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速度将逐步接近,我国外贸依存度将出现比较稳定的趋势;再后的一个时期,预计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速度基本持平,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币币值逐步上升,我国外贸依存度将出现逐步下降的趋势。

六、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建立规避外部风险机制,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大趋势下,外贸依存度提高,并不意味着国家经济安全系数下降;外贸依存度降低,也不意味着国家经济安全系数提高。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关键在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制定正确的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建立规避外部风险的机制。

(一)提高政府统筹内外经济发展的能力,保障国家经济安全要按照“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推进涉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减少和消除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体制性障碍。密切关注国际市场重要商品供求关系和价格走势变化,加强宏观经济运行的预测和分析,利用进出口和储备调节以及利率、税率等手段,搞好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加强反垄断、反倾销、反补贴及保障措施的立法,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防止外资控制我国重要产业,确保国家对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行业的控制力。加强税收监管,遏制外资企业通过转移定价、关联交易等手段转移利润。适应资本项目逐步开放的需要,建立完善涉外经济预警机制,加强对外债和短期资本流动的监管,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建立与国际接轨、统一规范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

(二)在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拓展外部市场的同时,努力扩大国内需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市场需求,千方百计扩大需求。我们要继续引导企业研究国际市场需求,提高应变能力,为企业扩大出口创造良好环境。在巩固和发展美日欧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加大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推进市场多元化。推动实施品牌战略,发展跨国经营。提高各类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注重发挥民营企业扩大出口的生力军作用。要重视搞好两个市场的互接互补。力争进出口稳定增长,防止过量进口冲击国内市场,防止出口大起大落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努力保持进出口的基本平衡。

在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拓展外部市场的同时,我们要努力扩大国内需求。作为发展中大国,扩大内需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扩大内需,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战略方针。扩大内需这篇文章不但要做大做好,而且要长期坚持做下去。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内需拉动举足轻重。外部环境的变化,我们有时甚至难以预料。只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尽可能扩大出口,就能够从容应对风云变幻,把握发展主动权,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

(三)积极发展对外开放的同时,努力推进对内开放

从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看,必须坚持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抓住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时推进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举措,实现对外开放的重大突破。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更好地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有利因素,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国内发展。认真做好加入世贸组织的应对工作,趋利避害,为我所用,有效应对市场开放带来的各种冲击。

积极发展对外开放的同时,我们还要努力推进对内开放。对外开放,是推进发展和改革的巨大外部力量。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则是一种对内开放,这种对内的开放,在一定意义上比对外开放具有更加本质的意义,其对经济发展和改革将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和更加巨大的推动力。一个国家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有强大的民间力量。倘若美国没有波音、IBM、高盛、美孚、GEGMAT&T、英特尔、微软、摩根、时代华纳这样一批企业,就不能在世界经济舞台称霸主地位。同样,如果我们没有强大的民营经济和一大批实力强的民营企业,我国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从目前来看,虽然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很不充分,原因就在于对内开放不够,民营经济与国有和集体经济甚至外资经济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要加速民营经济发展,必须彻底改变过去根据所有制的不同而区别对待的传统的经济管理方法,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各级政府部门要尽快调整那些体现所有制差别和不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与规章,加快职能转变和搞好服务管理。

(四)在积极发展与其他国家地区多双边经济合作和自由贸易区的同时,着力打破国内各种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度增加。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必然选择。为此,我们要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形势以及与我国有经贸关系的国家(地区)的宏观经济形势、经济结构和投资环境,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经贸发展战略,全面提高多边、双边互利合作水平。要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区域共同繁荣。制定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推动区域自由贸易的中长期战略和思路。继续推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上海合作组织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积极研究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切实做好内地与港澳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实施工作,促进内地与港澳经济的繁荣、稳定和发展。研究推进我国与部分国家商签自由贸易协定,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新突破。

我们在积极融入世界市场的同时,还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大力推进市场对内对外开放,加速要素价格市场化,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各种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废止各种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积极发展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规范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行为,维护和健全市场秩序。

(五)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在努力做好“引进来”的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经济全球化呈现新的发展趋势。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不断涌现,技术创新周期大大缩短,以IT为代表的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跨国公司不仅将生产制造环节大规模地向有市场和成本优势的国家、地区转移,而且逐步从制造环节转移向研发、采购、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转移延伸,从而为我国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和高附加值加工制造及服务环节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为了更好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我们要在努力做好“引进来”的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引进来”方面,一是鼓励发展加工贸易,通过多种方式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落地生根和转型升级。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不断提高自主开发、创新能力,逐步从代加工向代设计乃至自创品牌发展,使是我国逐步成为全球先进制造基地。二是要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外资利用水平,结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更多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现代化管理经验和专门人才,提高利用外资质量。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管理运营中心、物流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积极引进风险资本,完善创业投资机制。

(六)在调整国内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的同时,建立和完善重要资源保障制度

调整国内投资结构,严格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技术、环保等政策,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引导企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规范竞争秩序。严格执行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准入条件,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限制、淘汰落后技术产品和企业,鼓励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有前途、有市场需求产品的发展,避免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竞争秩序。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振兴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适当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坚决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

统筹利用好两种资源,缓解国内短缺资源约束。一是加快制定实施境外资源利用战略。世界大国高度重视在世界范围内开发利用资源,都实施了不同形式的全球资源战略。我国95%以上的进口矿产品是以贸易方式直接从国际市场上购买的,在国外投资开发资源、有控制权的份额矿占进口量比例不足5%。要保障我国一些重要资源的供给,必须加快制定实施境外资源利用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综合运用贸易、对外投资、对外援助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跨国经营,提高利用境外资源的能力。二是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境外资源供应基地。通过合资、合作和并购等多种形式,更多更好地开发利用境外石油和天然气、金属和非金属矿产、林木、经济作物和远洋渔业等资源;加强境外资源勘探、境外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合作,不断拓宽境外资源开发的渠道和领域;在区域布局上,应把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作为我国开发利用境外资源的重点地区。

建立矿产战略储备制度。国内外历史经验表明,矿产资源的储备和供应,影响着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一些国家如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瑞典、瑞士、挪威、芬兰、英国和韩国,都建立了完备的矿产战略储备制度,其中美国更是耗资几十亿美元储备了多达93种的矿产资源。我国是发展中的经济大国,意识形态与西方国家有根本差别,目前,世界局势很不安宁,为了应对突发事件,维护经济和国防安全,建立国家矿产资源储备和安全供应战略已迫在眉睫。

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相协调。资源供给不足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提高全社会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

(七)在大力发展货物贸易的同时,逐步开放服务业市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与货物贸易相比,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大大低于货物贸易;二是与货物贸易大量顺差相比,服务贸易始终处于大量逆差状态;由于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相关统计制度尚未建立起来。

服务业的市场开放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新焦点。我国服务业总体发展相对滞后,占GDP的比例低于多数发展中国家。因此,通过服务业的合资合作,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管理经验、专业技术和规范的市场运作,培育和发展我国新兴的服务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效率和人民生活质量。随着我国银行、保险、电信、分销等服务业领域的逐步开放,将有力地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发展。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使之成为未来我国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做好服务业开放和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服务业市场准入的法律或法规。规范经营行为,确保公平竞争。逐步对进入我国服务业市场的外国服务企业实行国民待遇,使国内服务业企业与外国服务业企业在相同条件下竞争。

(八)完善国内经济核算制度,准确反映经济总量及其变化

在总结我国统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参照国际惯例,改革现行国内经济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提高我国GDP核算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国际化水平,提高GDP核算的透明度和数据的可信度,使GDP数据能够更加客观、更加准确反映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建立科学规范的GDP数据调整和修正制度。结合全国农业普查、工业普查、第三产业普查数据,调整GDP绝对量和增长率,同时相应修正相关年度的GDP绝对量和增长率统计,以保持相应时期GDP数据的可比性和一致性。年度和季度GDP统计也要根据有关统计调查不断加以完善和修订,以满足宏观经济分析和管理对相应数据的需要。

(九)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人民币贬值曾是刺激我国外贸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造成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和贸易盈余的增加,日本和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人民币升值的要求。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经常项目基本平衡,略有结余;服务项目存在一定逆差,人民币汇率基本上是合理的。但从长远看,我们应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在有效防范风险前提下,更大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规范管理资本流入,有序引导资本流出,建立科学可控的资金双向流动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