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发祥地、股份合作经济发源地,台州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再创民营经济发展新辉煌”的殷切嘱托,激活市场主体活力、优化现代产业体系、畅通内外循环渠道,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的助富属性,率先打造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台州样板,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的大道上加速奔跑。
一、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助推“共同富裕”
一是系统谋划民营经济助力共同富裕。台州坚持民营经济立市,高规格组建了中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创建专班,今年10月承办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的跨区域协同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现场会,正式发布全国首个地级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着眼于探究实现共富的“路”与“桥”,积极探索并提炼出共同富裕“36法”“108例”。加快培育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的市场主体,目前全市各类市场主体超72万户,其中民营市场主体占全社会市场主体的99.5%,吸纳了90%以上就业人口,创造了近90%的税收和80%的GDP。在全省率先出台《台州市统一战线助推共同富裕“双十双百双千”工程实施意见》,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人士投身共同富裕的热情。
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汇聚发展合力。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梳理形成91个重点多跨场景,其中7个成功“揭榜挂帅”,数量全省领先。在全国率先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成立全国首个加入长三角征信链的地方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念好“惠”字诀,首创“抵息券”做法,累计发放金额达1亿多元,惠及企业27135家。落实降本减负政策,今年来已减免税费197亿元。首创“社银联通”工程,被评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浙江省民生获得感示范工程”。积极争创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29.2亿,规模居全省第1。
三是全力开展小微金改畅通金融活水。台州自2015年获批国家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以来,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形成了以“专注实体、深耕小微、精准供给、稳健运行”为主要特征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台州模式,助力民营经济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小微企业首贷户1.2万户,户数居全省第2。探索开展农户家庭资产池评级,向农户新增小额信用贷款授信3.79万户35.39亿元。在全国率先创设以“小微金融”为主题的台州小微金融学院。印发《台州市深入实施引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凤凰行动”计划(2021—2025年)》,重点扶持拟报会、上市企业,目前台州共有上市公司64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60家,全国地级市排名第4。通过扶助民营企业发展,不断夯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
二、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助力“共同富裕”
一是聚焦主体培育,全面激发创新活力。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聚焦“456”产业等优势领域,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细分领域“单打冠军”“隐形冠军”。目前,26家企业列入省单项冠军培育名单,6家企业已推荐申报工信部2021年单项冠军,78家企业入围2021年度省“放水养鱼”培育名单。大力引育企业科研机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2016年以来,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5家,制约民营企业突破发展的瓶颈正在逐步松解。
二是强化数字赋能,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数字经济融合工程,开展“1812”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加快台州制造数字化赋能中心建设,开展“5G+工业互联网”试点,推动“台州制造”向“台州智造”迈进。目前,6个产业大脑揭榜浙江省第一批行业产业大脑建设试点,数量居浙江省第1;4家企业入选浙江省“未来工厂”试点企业,入选数列浙江省第2;已引进西门子(中国)建设台州制造数字化赋能中心,打造集聚数字化体验、项目转化实施、人才培训推广功能为一体的数字化赋能平台。(全市100个产业数字化转型重点项目已经累计完成投资47.4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08.7%。)
三是集聚科技要素,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以融入宁波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导向,对标国内外先进科技创新走廊,高起点推进台州湾科创走廊建设,台州高新区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积极构建由“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省技术创新中心、省级企业研发机构”组成的技术创新中心体系。目前,创建13家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立了台州(上海)国际创新中心等80余家科技合作创新载体,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
三、畅通内外循环渠道助跑“共同富裕”
一是筑基垒台,建构畅通国内循环的大通道。把扩大内需作为畅通国内循环的动力和依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智能马桶、电线电缆、缝纫机、水暖阀门等优势产业,实施产业质量提升工程,注重提升产品的附件值,创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品牌,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挖掘国内市场潜力,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消博会等重大展示展销活动,举办“浙里来消费 点亮夜生活” 活动43场次,参与企业2300多家,累计消费26亿元,稳步创建消费新场景。路桥已入选省级夜间经济试点,临海紫阳街通过省级高品质步行街验收。1-6月,全市限额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7%。
二是立柱架梁,着力破除制约外循环畅通的制度壁垒。通过构建内贸外贸结合,线上线下融合,多措并举帮助台州民营企业开拓市场。12家企业被列为全省首批内外贸一体化“领跑者”培育企业,椒江区(缝制装备)、玉环市(汽摩配)两个内外贸一体化改革试点产业基地列入全省首批15个试点培育产业基地名单。组织26家企业参加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第二十三届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实现进口采购意向成交总额3.57亿元,项目签约总投资近4亿美元。
三是积厚成势,激发民营企业融入双循环的能动性竞争性。今年已培育出口超1亿美元的外贸生产型龙头企业10家,出口超4000万美元的贸易型龙头企业12家。持续搭建小微出口企业统保平台,加强小微企业出口风险保障。截止7月,中信保统保平台投保企业2622家,占全市小微出口企业总数47.8%;服务承保出口贸易金额73.1亿美元,同比增长33.1%,保单融资模式为企业提供融资便利保额24.7亿元人民币。发挥“海外并购”对要素资源循环的引力作用。实施外贸“531”升级行动,举办台州首届国际工程联盟拓市交流培训会、德国工业设计走进台州活动,帮助企业“走出去”、高端项目“引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