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双鸭山市四方台区高度重视黑土耕地保护,积极探索“田长制”改革实践,2021年率先制定《四方台区强化黑土耕地保护管理探索实行“田长制”实施方案》,以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为根本任务,以保护、管理、利用好土地资源为总抓手,以“系统化、集成化、精准化、数字化、普及化”理念为引领,统筹农业科学管理水平有效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有机转变,探索构建“分级管土、科学用土、分类治土、防污护土、全民爱土”工作体系,推动当地黑土耕地保护初见成效。
一、搭建“集成化”改革架构,细化责任分级管土
集成生命共同体生态理念,实行多长合一。该区统筹兼顾黑土耕地与山、水、林、湖、草的互动关系,建立多部门协同、多层次联动、跨行业对接推进的工作机制,将“河长制、林长制”与“田长制”一体推进,一体落实,做到目标统一、任务衔接、多长合一、一岗多责,实现黑土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系统化管理。集成多规合一工作成果,严控保护边界。运用县(区)域空间规划编制和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在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三区三线”总体框架内,确定黑土保护面积为11.3万亩,划分管护地块1.96万个,并明晰耕地、林地、草地、村庄建设用地等各类空间管控边界,理顺黑土保护与建设发展间关系。集成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改革要求,设置管理层级。该区以开源村、四合村、长富村等村为试点,大力开展整村土地集中流转。同时推动种植大户、合作社、企业等社会资本实施土地托管和集中流转。2021年,全区土地托管和流转总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其中20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3.5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31%,比2020年翻一番。在此基础上,建立区、镇、村、网格、农户“五级”责任分工体系。设置总田长2人,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副总田长10人,由党政班子成员担任;镇级设置田长12人,由镇包村干部担任;村级设田长12人、网格长53人。集成三权分置探索方向,明确工作职责。有效衔接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要求,确立保护边界、地块划分、承包权人不变和田长、保护标准、实际经营人动态改变的“三变三不变”原则,明确各级田长为本级黑土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土地承包者、实际经营者为地块双责任人制度,严格落实“四不一必”,即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耕作层、不使用违禁药具、不污染耕地,切实履行“田长制”属地管理责任。
二、突出“精准化”工作理念,因地施策分类治土
受地形条件和煤炭采掘等多重影响,该区平原、坡地、洼地、沉陷地相互交织。针对不同类型土地分别进行依法保护、恢复利用、重点整治,对村屯周围及闲散土地、通道进行造林绿化,力求治理与修复同步、保护与管理并重。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建设长富村等4个集中连片示范村,探索推进间种套种、有机肥替代化肥、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建立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等新技术新模式,试点示范面积占比10%。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近年来,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10个,覆盖9个行政村、7万亩耕地,高标准农田面积比例达到61.9%。复耕治理采煤沉陷土地。对辖区1300亩采煤沉陷耕地进行排查落图建档,采取申报土地修复项目及与双矿合作开展剥离回填方式分批治理。同时持续推进退化耕地、低产能耕地和弃耕耕地统筹治理工作。加强坡耕地综合防护与治理。采取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路沟、栽植拦截泥沙植物层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控制水土和养分流失,遏制黑土地退化和肥力下降,15°以上坡地全部实现退耕还林。有效实施侵蚀沟治理。对下切侵蚀和局部崩塌形成的受损耕地,谋划争取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项目,促进农田生态与森林坡地生态相协调,提升黑土耕地生态环境可持续性。
三、完善“系统化”政策体系,多方联动防污护土
该区积极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用好用足相关政策,加快弥补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最大限度减少面源污染。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完成长富村农村污水治理项目基础上,谋划启动红星等村整村污水治理和5个自然屯单户污水处理项目,建成后将提前实现全省“十四五”村屯污水治理覆盖率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三减”。在1.3万亩农业“三减”基地的基础上,构建有机肥施用长效机制,“三减”基地建设面积按照10%增幅逐年增加。全面落实秸秆综合利用。通过深翻还田、免耕还田等措施,提高秸秆还田利用率,通过组建饲料站、固化燃料站等增加秸秆饲料化、燃料化、肥料化等综合利用率。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9%。加大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引进、培育粪肥施用社会化服务组织,采取试点村的方式建设养殖粪污与秸秆堆沤制有机肥,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9%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配套率实现100%。强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可降解农膜,推进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探索畜禽疫病防控、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管理制度,推进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推广养殖减抗模式,全域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四、探索“数字化”治理模式,养护结合科学用土
该区统筹土、肥、水、种及栽培等生产要素,运用工程、农艺、农机、生物等措施实现科学用土。探索数字乡村建设。该区联合亚信科技、双鸭山联通公司等企业,建设数字乡村管理系统,推动数字技术同乡村建设深度融合,利用国土资源遥感监测、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和物联网技术,开展黑土保育、土壤温度、湿度、养分等黑土耕地实时监控管理模式,科学提升农业农村管理水平。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利用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粮食生产薄弱环节、绿色智能农机等机具补贴,推进农机更新。以众筹、入股等方式整合四新村、建兴村、七一村各类资金和农机设备,建立农机合作社,统筹提升农业机械化生产效能和农机管护水平。持续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机械化+数字化”等服务新模式。推进耕作层深松深耕。推进机械深松(耕)整地,与有机物料还田紧密结合,打破犁底层,疏松深层土壤,增加土壤通透性和耕层厚度,创建肥沃耕层,提高土壤抗旱防涝、蓄水保墒能力。该区连续两年累计深翻耕地6.96万亩,使具备深翻条件的耕地实现应翻尽翻。继续扩大轮作种植面积。该区于2019年开始申报争取省级耕地轮作试点并逐年扩大耕地轮作试点面积,2021年耕地轮作试点面积占耕地总量的11.8%,到2025年,轮作试点面积将力争达到30%以上。
五、营造“普及化”社会氛围,宣传引导全民爱土
广泛宣传动员。该区利用村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宣传黑土耕地保护政策、知识,增强公众黑土耕地保护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农民看好自家地,守好子孙田。引导社会参与。组织农村致富带头人,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商从业者、村屯基层干部、农民群众等,开展线上、线下培训11期,引导农民、土地经营者增强黑土耕地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加强技术引领。联合省农科院、东北农大等高校和省、市农技科普人员,建立区域化农业生产病虫害监测和预防机制。强化监督落实。督导农企按照规章制度管理生产;在各地块规划设立“田长制”标示牌,标明责任人、保护面积、保护目标、应用措施、监督电话等,广泛接受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