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体制改革 > 地方改革经验

保障基层公务出行经验做法典型案例之五十六

 

重庆市渝北区坚持平台化信息化标识化

构建公务出行保障体系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根据市车改办统一安排,通过全区公车改革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渝北区公车改革工作基本完成,取消车辆公开处置工作进展顺利且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各平台相继组建并运行良好,信息化建设正逐步推进,车辆标识化已全面完成,强化了改革后车辆的管理,有效保障了改革后基层公务出行需要。

一、创新出台车辆管理办法

公车改革后,车辆管理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有车辆管理办法《重庆市渝北区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实施办法》(渝北委办〔201173)不再适合,但市车改办暂未出台新的管理办法,改革后参改单位车辆管理面临制度空档期。面对这一情况,区车改办大胆创新,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车改新政策和车改实际,制定出台《重庆市渝北区定向化保障用车管理使用办法(试行)》(渝北车改发〔20162号),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发布了3期政策解读。区管理办法中对公车改革的对象、范围、交通费用补贴标准以及保留车辆的购置、调剂、报废和财务管理等都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提高了保留车辆的使用效率,避免了车辆的闲置浪费,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使改革落到实处。同时将在中央、市里出台新的车辆管理办法后,及时对区车辆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完善。

二、构建全方位公务交通出行保障体系

公务交通出行保障是否有力是决定公车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志。区车改办通过公务交通补贴、保留车辆、社会化服务构建起全方位公务交通保障体系,基本满足了车改后公务人员出行需要。

一是公务交通补贴保障。基层公务人员在公务交通补贴覆盖范围内的普通公务出行,自行选择出行方式,使用公务交通补贴,通过公交、地铁、出租车等方式保障,不再派车和报销差旅费。

二是保留车辆保障。各单位核定保留的机要通信用车、应急用车、综合执法用车应当按照“分类保障、统筹使用、便捷实用、节约成本”的原则,优先保障党政机关的重要、紧急、特殊、远距离公务出行。区在满足节支率7%的前提下,对编制人数5人以上的单位分平台均核定有1辆保留车辆,对各基层偏远镇街,核定有机要通信用车1辆,应急保障用车1辆,综合执法用车1辆,体现了车辆配备向基层倾斜的原则。各单位分平台保留车辆优先保障本单位重要、紧急、特殊、远距离公务出行,紧急情况下服从区定向化保障用车平台调度。

三是社会化保障。根据重庆市车改总体方案和区车改实施方案精神,区车改办利用公车改革取消车辆中未能处置的车辆建立党政机关过渡性车辆服务中心(重庆北勤汽车租赁服务有限公司),按企业模式运营管理,为紧急、重要、远距离等公务出行提供有偿服务保障。首批调剂各单位取消车辆74辆,第二批调剂34辆。从20171月过渡性车辆服务中心成立以来,解决了部分单位公务出行运力不足的问题,也为偏远镇以市场化方式提供一定的机动运力,保障偏远镇应急用车需要。同时,市车改办已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了15家定点采购汽车租赁公司,纳入政府定点采购汽车租赁公司目录内,通过购买社会汽车租赁服务保障重要专项公务出行,用于全市党政机关公务车辆租赁业务需求。

三、全力推进平台化建设

根据中央、市里车改精神,结合区实际,实行二级平台管理模式。一是成立区定向化保障用车平台,核定车辆编制41辆,实际调剂各单位取消车辆39辆,空编2辆,用于保障全区重大、紧急、特殊、远距离公务出行。从20167月平台成立,到20176月运行11个月,保障全区各类公务1000余次,运行里程80000余公里。二是各镇街、部门成立分平台,统筹管理调度各单位保留定向化保障用车,服从区定向化保障用车平台管理调度。通过平台化集中管理,统一调派使用,提高车辆使用效率,避免闲置浪费,车改以来各单位定向化保障用车管理分散、公车私用、超编超标配备、换用借用占用等各种违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四、实施车辆管理信息化

区车改办选择保留车辆较多(388辆)且有信息化管理基础的区公安分局分平台作为试点,借用公安指挥信息系统,采取加装卫星定位系统定位的方式,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下一步按市车改办统一部署,将于今年内全面完成车辆管理信息化工作,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车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覆盖全市公务用车的信息管理平台,对全市公务车辆实行全天实时监控,并实现市级总控和区县分控的功能,同时预留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车辆管理接口,形成车辆管理一张网的局面。

附件:

发布时间:2019/08/29
来源:体制改革综合司
[ 打印 ]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