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试验区绿色发展经验案例之六:
农村畜禽养殖废弃物第三方治理模式
第三方治理是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专业化的重要途径。长株潭以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为导向,推动建立农村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新机制,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推行“三区”、“四化”,为实施第三方治理创造条件。明确将畜禽规模养殖区域划分为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等“三区”。其中,城区、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为禁养区,禁养区内不得新建、改建和扩建畜禽养殖场,已有的限期关闭或搬迁;对限养区畜禽养殖场(户)强化污染治理,严格执行达标排放,不再新改扩建养殖场(户);对适养区新建养殖场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实施环保“三同时”保证金制度。引导建设标准化养殖场,做到“四化”:养殖规模化、管理专业化、产品绿色化、环境无害化。
推广“三改两分三利用”的养殖污染治理技术。“三改”即改造传统养殖为标准化养殖、改人畜混居为楼舍分离、改直接排放为处理后排放或零排放;“两分”即清污分流、干湿分离;“三利用”即利用粪污产沼气、种果林、加工有机肥。
推广合同环境服务,通过引入专业环境服务公司,对畜禽养殖污染进行集中式、专业化治理。政府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第三方服务公司,以乡镇为单位,与第三方签订全域畜禽污染整治合同,共同建设污染治理设施;第三方负责提供畜禽污染治理系统解决方案及运营服务,通过利用粪污制取沼气、发电,种养平衡等多种途径获得持续的经济效益并补贴运营成本。同时,政府整合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资金,每年安排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专项经费预算,对完成污染治理的养殖场给予财政补助资金奖励。对存栏500头以上大型养殖场采用沼气能源发电、生产有机肥、生化处理等技术进行处理的给予30元/平方米补助;支持成立清洁能源公司,统一建设沼气池、统一实施定期配送、统一收费标准、统一规范管理,使无养殖户也能使用清洁能源。
长株潭试验区以规划、资金和政策激励为引导,利用第三方治理等市场化手段,实现了治理手段的科学化,有效减少了农村面源污染,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全面完成,基本实现了“户户治理、场场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