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苏村大救援用车保障工作的实践与启示
遂昌县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涉及78个单位1836人,按照省市统一部署,遂昌县公务用车服务中心于2016年9月10日正式成立。因受台风“鲇鱼”影响,全县从9月27日开始普降暴雨,苏村附近站点测得24小时降雨量达113.6毫米。9月28日下午5时28分,遂昌县北界镇苏村发生山体滑坡灾害,滑坡体总方量达83万立方米,从接近400米高差的山体上倾泻而下,最大位移超过100米,冲毁房屋31栋,损毁河道及公路400余米,造成26人死亡,2人失踪,并形成堰塞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20万元。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和省市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军地深度联合,社会积极参与,经过28个昼夜连续奋战,抢险救援取得全面胜利。在整个抢险救援过程中,该县严格按照《丽水市公务用车集中保障办法》关于应急抢险救援用车保障要求,整合资源,统一调度,扎实有效地完成了抢险救援用车保障任务,得到了省市领导、部队官兵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一、苏村抢险救援用车保障主要做法
(一)全方位动员。苏村山体滑坡自然灾害距县组建公务用车服务中心仅半个月,整个运行机制、队伍管理、车辆调度都还处于磨合期。能否做好抢险救援用车保障工作,成为检验县公务用车服务保障队伍战斗力的第一场“攻坚战”,也成为检验县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成功与否的第一块“试金石”。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苏村山体滑坡发生后,县第一时间启动抢险救援用车保障调度工作,县公务用车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全部取消节假日休息,两个中队80名工作人员、75辆公务用车全部集结待命,服从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部署。
(二)高效率调度。北界至苏村通往灾区的道路等级低、弯道多、路面窄,非常容易引起交通堵塞。为了确保这条13公里的唯一抢险救援生命通道畅通无阻,最大限度缓解交通管制压力,该县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充分整合资源。县公务用车服务中心下设两个中队,按照平时公务用车保障运行机制,一中队负责县四套班子用车保障,二中队负责县属60多个部门用车保障。苏村山体滑坡自然灾害发生后,该县不再区分两个中队公务用车的保障对象,全部实行统筹调度,充分体现了车改后公务用车集中管理在应急保障方面的资源整合作用,切实保障了4100多名部队官兵和地方参与抢险救援人员的用车需求。一手抓精准高效调度。车改后,县全部公务用车都安装了卫星定位系统车载定位系统,县公务用车管理中心调度平台可以对车辆实时跟踪监管。在苏村抢险救援用车调度过程中,抢险救援指挥部下达用车指令后,调度平台迅速根据卫星定位系统车载定位系统就近调度,既确保了车辆在最短时间内到达指定位置,又大大节省了公务用车服务中心的人力、物力,对平均每天2100多人次进出往返灾区人员和物资真正实现了精准化调度、高效率保障。
(三)多渠道保障。一是统筹安排公务用车。县公务用车服务中心的75辆一般公务用车,除了保障全县日常必要的公务用车外,全部用于抢险救援。其中6辆商务车作为摆渡用车,专门用于接送往返北界至苏村严控路段的抢险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安置转移。据统计,县公务用车服务中心共出车1413车次,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和运送抢险救灾人员12000多人。二是机动租用社会车辆。针对抢险救援用车需求,该县向社会租用了10辆大巴、2辆中巴、4辆货车,用于运送抢险救援人员和各类抢险救灾物资。尤其是租用的货车,在运送抢险救灾物资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累计运送大米、面条等36000多斤,矿泉水、牛奶、饮料等6500多箱,行军床、帐篷、被子等3700多套。三是灵活调拨国有公司车辆。从县国有公交公司调度公交车,及时开通救援班车,每天保证4辆以上公交车往返北界至苏村严控路段,为受灾群众转移和救援人员入场提供方便,最大限度减轻道路的通行压力,累计投入换乘公交车1049车次,运送人员23000多人,有效保障了灾区群众的灾后自救、生产生活和抢险救援人员的往返。
二、关于今后抢险救援用车保障的几点启示
苏村抢险救援是公车改革后市面临的首场抢险救援用车保障大考,救援实战证明,通过整合用车资源和平台统筹调度,能有效应对突发性应急抢险救援需求,充分体现了公车改革减车不减效,减支促节能的积极意义。
同时,从遂昌救援的实践来看,今后在抢险救援用车保障方面还有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急需进一步完善:
一是着力总结“遂昌经验”,完善应急用车保障办法。及时总结提炼遂昌经验,研究并细化现有的重大抢险救灾、事故处理、突发事件处置等突发环节的用车保障办法。
二是优化留用车辆配比结构。针对应急抢险用车日常使用少,应急时需求量大的情况,有必要在保留一定比例的应急抢险救援特种用车的同时,密切与民间救援队、特殊用车租赁点的联系,与租赁点签订定点服务合同,对长期配备该用途车辆的租赁点给予财政补贴,以备不时之需。
三是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完善调拨电力、通讯、公交、医疗救护等各类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车辆用于应急抢险救援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