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体制改革 > 地方改革经验

保障基层公务出行经验做法典型案例之十七

 

江苏省如东县精心谋划快起步创新解难保运转

公务用车改革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并经过相关职能部门的共同谋划和筹备,如东县于2015年底迅速启动了全县公务用车改革工作。改革一年多以来,虽也历经诸多困难,但得益于如东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鼎力支持,改革工作有序展开,公车使用平稳过渡,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迅速响应,应改尽改,平台搭建走在前列

平台搭建是车辆运行和服务保障的基础,车辆要改革,平台搭建必须走在前列。

一是大刀阔斧改革。根据省、市公车改革总体安排,县于20151231日下午下班前,对列入本次车改范围的全县114个单位启动公务用车停驶封存工作,共停驶封存车辆704辆;20161月份开始处置车辆,7月底前封存车辆全部处置完毕,共保留公务用车341辆,公开拍卖车辆310辆,总成交价1079.05万元,评估价757.05万元,高出评估价322万元,总溢价率42.53%。同时,严格按照《江苏省党政机关公务用车标识化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于20163月底前完成了全部应急用车、特种专业技术用车、行政执法用车的统一标识喷涂工作,实现了统一标识化管理,以便于更加广泛地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二是好中择优录人。对车改前各单位原有的司勤人员,由各单位自行进行分流处置;对车管中心司勤人员,由县人社局牵头,县纪委全程参与,面向社会进行招录,主要通过笔试、专业技能测试、面试等环节,公开透明择优录取,以此确保司勤人员素质过硬。

三是成立组织机构。201611日,如东县公务用车管理服务中心成立,集中管理全县范围内除涉及国家安全、侦查办案、特种专业技术用车等特殊需要以外的其他公务车辆。中心按照“高标准建设、规范化运行、精细化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定位,采取全天候24小时的服务模式,全力保障党政机关和镇区的公务出行需求。

二、创新举措,应保尽保,服务半径全面覆盖

公务用车服务的难点在于如何在车辆减少的情况下保障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的需求,县作了以下尝试:

一是租赁补充,灵活保障公务用车需求。为保障公务用车需求,县在平台车辆不能满足用车需求时通过向社会化汽车租赁公司租用车辆的办法来解决用车矛盾,租赁工作由县财政、物价等部门审定把关,以公开招标的方式,最终确定了4家社会化租赁公司作为平台保障服务的补充,所有租赁公司用于公务用车保障的车辆基本信息均纳入平台统一管理。

二是点面结合,确保服务半径辐射全县。即由县车管中心面向全县党政机关提供公务用车出行的服务保障工作,党政机关人员需要公务出行,均要到县车管中心进行用车申请,再由车管中心统一调度。点,即由中标的社会化汽车租赁公司到较远的镇区设点,镇区向县车管中心提出用车申请后,车管中心根据实际情况联系驻点公司提供公务用车保障,这样,既呼应了上级向基层倾斜配备公务车辆的要求,又提高了镇区公务用车的服务效率,缩短了原来县城到镇区尤其是较远镇区之间的派车时间差,更主要的是有效节约了财政支出,一举多得。通过点面结合的做法,较好地保障了全县公务用车需求。

三是合理调度,弥补公务用车不足短板

1)对于执法部门执法用车编制不足问题。县执法执勤用车核定编制较少,22个综合执法部门总计保留了221辆执法执勤用车,而其中环保、安监、城管等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车辆更是少之又少仅有14辆,要保障县22个部门的综合执法车辆需求,现有的综合执法车辆无法满足。鉴于这种情况,县积极创新举措,将应急公务用车调剂到执法执勤用车中来使用,这样既符合车辆使用规定,又保障了执法用车的使用需求。

2)对于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用车保障问题。因这些所属事业单位原先的公务用车一般都由主管部门统一扎口管理,车改后这些所属事业单位无车可用,县经过相关职能部门会商后,把这些无车可用的所属事业单位全部纳入服务范畴。

四是积极探索,拓展公务出行多样途径。积极探索公务卡与新型网约车平台合作的模式,提供一账多号的服务,县车管中心批量下单,个人经审核后可实时或预约下单,借此方式解决挂职、选派、异地任职干部回家探亲交通等问题。通过网约车后台的大数据,监管部门对于用车行程清晰可查,通过平台信息化手段实现用车流程、线路的监管和追踪。平台将集管理、结算、报销、对账一体化,可有效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公务出行效率。

同时,如东县委、县政府近几年还逐步健全了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了农村公共交通建设,优化了各镇(区)交通路线和停靠点设置,增设了新能源城际公共交通线路,完善了出租车市场化运营管理方式,增加社会化交通产品供给,以此丰富公务出行的方式和渠道。

三、多措并举,应管尽管,平台运转秩序井然

针对新成立的公务用车平台,积极探索管理模式,通过多种措施、多管齐下,确保管理到位,管出成效。

一是电子平台上线。车改后,在原有的机关事务管理系统中增加了公务用车管理模块,并实现了无缝对接,缩短了平台信息化建设的周期及成本。车辆管理模块总计含7大模块22个业务流程,含有全省首家车改信息化平台融合CA电子公章和领导干部电子签名、可视化数据分析等省市领先的先进技术,在全省率先实现了用车管车督车全程无纸化办公。如用车申请,各单位每个工作人员都可以通过手机APPWEB页面范围等方式提出用车申请,完成单位内部电子审批流程,加盖单位CA电子公章和领导电子签名后进入县车管中心调度信息中心,整个流程从申请、审批、调度仅需要2分钟左右,业务流程申请便捷,公务派车高效快捷,谁使用、谁申请、谁审批、谁调度、谁保障、谁结算一目了然,记录永久保存,便于监督管理。同时县车管中心驾驶员通过手机APP申请完成日常加油、清洗、保养维修等工作,不仅快捷方便,同时所有操作审批流程公开透明,操作痕迹可寻。

二是管理全面覆盖。

1)实现了统一管理。全县除涉及国家安全、侦查办案、特种专业技术用车等特殊需求车辆外的所有公务车辆,均已纳入平台信息化管理,形成了平台车辆、执法执勤用车、镇区部门保留车辆一体化管理的模式,并通过分析车辆的使用数据、维护费用等内容,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值得一提的是,县还率先在全市将公开招标的4家社会化租赁公司的租赁车辆信息一并纳入平台管理,将车辆的基本情况、保险记录、实时状态等信息和驾驶员人员的从业信息、政审记录、违章记录等信息一一详细记录在系统,并要求所有社会化租赁公司提供服务的车辆自行安装卫星定位系统系统,按要求接入县车管中心可视化监控中心,接受监督。

2)实现了统一调度。通过管理系统及时掌握车辆状态,统筹调度管理,打破原有部门界限,真正意义上实现跨部门统一调配车辆资源,有效提高了保留车辆的使用效率,防止资源的闲置浪费。如对驻点服务车辆,可以通过实时使用分析,在各单位保留的驻点服务车辆未有用车申请且和县车管中心车型相符的情况下,该单位不能向县车管中心申请公务出行保障,必须先行使用驻点服务车辆,避免驻点服务车辆资源闲置浪费的同时也能缓解县车管中心的用车压力。

3)实现了资源共享。管理平台所有的实时及历史数据都与公车主管部门、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便于监管。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县已基本实现了“管理平台化、平台信息化、车辆标识化”目标,做到了便捷派车、高效用车、透明管车、有效督车。

三是严格制度管理。作为全县公务用车的统一管理平台,县车管中心紧紧围绕信息透明、成本控制、安全保障、科学监控的目标,制定了《如东县公务用车管理服务中心管理制度汇编》,对车辆管理、人员管理、安全管理、财务管理、监督考核、奖惩激励等都作出详尽规定,以制度管人,促进了公车服务与公车监控的深度融合。

四、顺利过渡,应省则省,节支效果开始显现

一是科学安排,实现平稳过渡。县车管中心运行后,通过用车量分析,每周用车高峰期为周一至周五,日派车平均为70次,其中单日用车最高峰同时时段派车接近100次,周六、周日相对缓和。为缓解用车矛盾,中心将52名司勤人员分成3个中队6个班组,主班4组、夜班1组、调休1组,保障用车需求。在日用车高峰的情况下,通过抽调夜班及休息的司勤人员保障公务出行活动。县车管中心成立运行一年多来,较好地保障了党政机关及有关事业单位的公务出行和执法执勤活动,截至20176月底,顺利完成出车任务29725车次,安全行驶3644154公里,同时圆满完成了全国渔业海上搜救演习、科技人才节、文明城市创建、体育中考、高考、沿海经济开发招商、国际风筝节、海洽会、秸秆禁烧等重大活动及专项工作。

二是严格把关,实现节支目标。通过强化管理,严格把关,节支目标顺利完成。2016年如东县车改审计报告显示,2016年县级行政机关59家单位公务用车支出费用4949.93万元(含正常车辆运行费用、司勤人员费用、交通补贴、车管中心费用),与车改前三年平均水平6373.68万元(含车辆购置费用、运行费用、司勤人员费用),相比节约1423.75万元,节支率为22.34 %

三是提前谋划,推进企事业单位车改。根据南通市车改办20161020日车改工作会议精神,今年以来,如东县车改办先后多次组织财政(国资)、人社、编办、教育、卫生等部门,对省市前期有关企事业单位车改的会议精神进行了传达和沟通,要求车改相关职能部门充分了解如东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准确摸排车辆数据,广泛听取并及时汇总分析方方面面的建议意见,尤其针对县企事业单位公车改革涉及面广、问题点多的现实情况,科学制订全县企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届时能严格按照上级部署要求,确保县企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改革工作能够顺利推进。

 

附件:

发布时间:2018/09/20
来源:体制改革综合司
[ 打印 ]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