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体制改革 > 地方改革经验

保障基层公务出行经验做法典型案例之十六

 

江苏省启东市以制度立规

创新公务用车出行保障方式

 

自中央确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以来,市根据上级车改办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做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关工作,建立公车改革领导小组,搭建工作班子,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在对全市公务用车情况进行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市制订了公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及配套文件,并先后开展了取消车辆封存、取消车辆处置、司勤人员安置、公车集中管理平台建设和运行等方面工作,公车制度改革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同时,通过公车平台建章立制、设立中短途交通费用包干制度、组建公车副平台等方式有效保障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公务出行。

一、围绕政策要求稳步推进公车制度改革

公车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群众关注度大。对具体操作的主要职能部门而言,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而且操作程序复杂、部门联动紧密、政策关联度大,因此,围绕政策要求开展工作是推进公车制度改革的首要前提。

(一)吃透政策不偏差。对照车改政策规定和上级车改办工作要求,认真制订符合实际的公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和各种配套文件的实施办法。在实施过程中,做到不走样、不偏差。从参改单位到涉改人员的审核认定;从人员安置到车辆处置的办法制定;从用车保障到交通补贴的文件规定;从车辆使用到监督管理的责任敲定,都作了详细规范和制度固定,环环紧扣,步步为营,为公车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奠定了政策基础。

(二)程序严谨不含糊。车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基层职能部门中,工作以机关事务管理局为主体,协调财政局、人社局等部门,既要做好以车辆处置为主体的工作,又要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做好全市车改整体工作。同时,车改工作既关系到参改单位使用交通工具模式的改变,又关系到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问题。车改工作质量的优劣影响到参改单位的工作效率,也影响到涉改人员的积极性。因此,无论在参改单位和人员的范围确定上,还是在车辆和人员的调查摸底上,将各项工作尽量做到细而又细,面面俱到。特别对社会影响面较大的公车拍卖工作,在取消车辆评估机构、拍卖机构的确定上,严格按照招投标法律规定,按程序办事,确保车改工作过程中不因工作失误而违反车改规定或产生上访矛盾。据统计,市共处置车辆357辆,其中294辆(其余车辆为报废和调剂车辆)按照公开公正、规范透明的原则,通过鉴定、评估和三批次拍卖,一次性成功完成了对取消车辆的处置,拍卖溢价率分别达到37.72%69.35%52%。车辆成交款1265.95万元全部划入市财政。同时,对涉及的316名司勤人员,按照内部转至其他岗位、本单位原岗位聘用、公车管理平台聘用、终止合同等方式都进行了妥善安置。车辆的按章处置和司勤人员的妥善安置保证了车改工作的有序推进。

(三)执行规定不放松。从车改至今已有一年半时间,一如既往地严格执行公车使用管理的一系列规定,对既定的车辆编制、车辆更新、用车要求等相关规定都能严格遵守执行,不因任何原因搞特殊化,形成了上下一心积极支持车改的良好局面,全市公车费用节支率控制15.18%以上,确保了车改工作的改成和改好。

二、规范平台建设创新公车使用保障方式

通过建设公车平台,一方面创立了公车保障的主渠道,另一方面为扩展公车保障方式提供了实践经验。实施公车集中使用管理是公车制度改革成功的有效方法,集中管理公车既节约了公车使用费用,又可以放大公车监督目标,消除公车私用暗箱操作,达到公车制度改革破除官本位、降低行政开支的目的。

(一)平台建设规范化。

以长远的眼光、标准化的要求建设公车集中管理平台。设置了一套管理班子,配置了先进的办公设施,引进了平台管理软件和监控设备,集中25辆公务用车,招聘了24名驾驶员,划定车辆停放地点,力求公车平台硬件、软件建设、管理的规范化。

201612月底,对保留车辆实施信息化管理。全市165辆公务用车全部安装了卫星定位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其余177辆为公安局、法院、检察院等单位已经自行安装卫星定位系统和侦查案件需要不宜安装卫星定位系统的车辆)。实现车辆调度、轨迹监控、费用结算和绩效管理全程信息化和自动化。每周对所有车辆的运行情况全面检查一次,并登记备案,如有违反公车使用规定的及时报纪委进行检查处理。

20173月,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对全市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实施了标识化喷涂,除了涉及国家安全车辆47辆外,一次性对要求喷涂的295辆车辆全部喷涂统一标识,全面实现了市党政机关公务用车标识化。

公务用车平台化、标识化和信息化的实施遏制了公车私用、公车私养的违规现象,为公车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有效监督手段。

(二)车辆调度专业化

针对要管理数量较多的车辆和驾驶员,以及70多家单位提供用车服务的繁重任务,引进了比较先进的车辆调度系统,使申请用车、调度车辆、完成出车任务等各个环节达到节时、科学、高效的目的,符合现代化车辆调度的要求,方便了公务用车的使用和管理,得到了用车单位的高度肯定。

(三)薪酬待遇人性化

车改后,驾驶员的薪酬待遇由原来的隐性收入加显性收入变为无隐性收入。而显性收入和社会上驾驶员的收入有一定的差距。为了保证驾驶员队伍的稳定性,根据车改后驾驶员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和社会驾驶员相应的工资水平比较,对车改后的驾驶员薪酬待遇及时进行了调整,保证驾驶员的年薪酬不低于社会同类人员待遇。这样,提高了驾驶员的工作积极性,在一点程度上也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

(四)用车引入社会化

为弥补公车平台用车不足的矛盾,引入了社会化服务平台,按照车改规定和交通局下属汽车服务公司签约,组建公务用车副平台,作为市公务用车集中管理平台的补充,即以“1+1”平台模式为涉改单位提供公务用车需求,保障公务出行。

(五)交通补贴包干制

为了进一步减轻公车平台车辆不足的压力,根据涉改单位工作人员中短途出差的实际情况,制订和实施差旅费包干办法。工作人员到南通市内本市(县)外出差实行按月定额包干补助出差伙食补助费和市内交通费,同时可以选乘相应等级、经济便捷的交通工具,这样在公车平台可用车辆紧张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可以自行选乘其他交通工具,按照规定报销交通费,从而不影响公务出行。

三、严肃制度执行整治公车私用陈规陋习

建章立制是公车管理的基础,从控制运行费用、派车依法依规、用车服务便捷等方面建立公车使用管理制度。设立了十多项规章制度,印发到公车平台每一个工作人员,并上墙公布、组织学习。

(一)严格人员和车辆管理。对管理人员、驾驶员、车辆多角度、全方位进行了规范,建立了管理人员、驾驶员岗位职责、工作纪律和行为规范,细化了工作人员上下班考勤制度、双休日、节假日、夜间值班制度,明确了加油登记制度、派车外动车登记制度、出车公示制度等等,每季度对照考核标准对驾驶员进行考核,从而保证了出车任务的完成,规范了人员和车辆管理。

(二)建立用车、派车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派车、用车,在派车、用车口径上与上级保持一致,确保用车不出政治问题。同时,建立车辆出行、停放管理制度,所有车辆出车实行实时监管,按照单位用车申请单内容,不定时抽查车辆运行情况,并建立检查台账,做到有据可查。

(三)按采购程序管住运营费。由于车辆集中管理,车辆运营费的支出数额比较大,对车辆的加油费、维修费和车装费等运行费用的支出,都经政府制定的程序集中采购,由财政部门审核,不留管理漏洞。

(四)建立“一车一档、一人一档”制度。从用车申请到用车结算,从车辆信息到驾驶员信息,从加油记录到车辆维修等各个环节实施“一车一档、一人一档”,实现单车、单人的独立核算,用表格和数据来体现制度,使公车运行中的车辆、驾驶员在统一管理制度下阳光出车、透明运行。

(五)抓好用车安全管理。用设置安全行车宣传展示海报、每日派车安全教育、车辆日常维护检查等措施把行车安全提到首要位置,确保安全行车。

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对违反制度的相关人员实施相应处罚。到目前为止,公车平台开除了一名违反规章制度的驾驶员,市纪委也处理了一桩公车私用案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服务、质量一流,具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优秀管理人员和驾驶员队伍,创建全市优秀窗口单位。

 

附件:

发布时间:2018/09/20
来源:体制改革综合司
[ 打印 ]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