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体制改革 > 半月改革动态

半月改革动态(2020年4月16日—4月30日)

发布时间:2020/05/11
来源:体改司
[ 打印 ]

  一、改革总体部署

  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第十三次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我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之所以能够有力推进,根本原因是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发挥了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健全各方面制度,完善治理体系,促进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更好转化融合,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

  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实施方案》、《关于推进医疗保障基金监管制度体系改革的指导意见》、《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20—2021年)》。会议听取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科技体制改革进展情况和下一步改革思路汇报。

  会议指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医疗物资保障是重要基础支撑。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在党中央领导下,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多措并举,紧急组织企业迅速复工达产、多种方式扩大产能和增加产量,实行国家统一调度,建立绿色通道,保障了重点地区医疗物资供应。提高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能力,要加强顶层设计、优化部门协同,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要求,围绕打造医疗防治、物资储备、产能动员“三位一体”的物资保障体系,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品种、规模、结构,创新储备方式,优化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机制,确保重要应急物资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

  会议强调,医保基金是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一定要管好用好。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国家医保局、财政部等部门及时出台有关政策,把新冠肺炎诊疗救治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并预付部分资金,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收治医院不因支付政策影响救治,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坚持完善法治、依法监管,坚持惩戒失信、激励诚信,构建全领域、全流程的基金安全防控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医疗保障制度健康持续发展。

  会议指出,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是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提升资本市场功能的重要安排。要着眼于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推进发行、上市、信息披露、交易、退市等基础性制度改革,坚持创业板和其他板块错位发展,找准各自定位,办出各自特色,推动形成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的适度竞争格局。

  会议强调,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科学布局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从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出发,统筹兼顾、整体实施,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的整体改善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全面增强。

  会议指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会议强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20—2021年),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施工图,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性特点和要求,注重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一体推进坚持和巩固制度、完善和发展制度、遵守和执行制度。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系统布局和整体推进科技体制改革,通过破除体制性障碍、打通机制性梗阻、推出政策性创新,显著增强了各类主体创新动力,优化了创新要素配置,提升了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新突破。同时,也要看到,科技体制改革任务落实还不平衡不到位,一些重大改革推进步伐不够快,相关领域改革协同不足,一些深层次制度障碍还没有根本破除。要从体制机制上增强科技创新和应急应变能力,加快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要抓好科研经费管理、科研评价、科技伦理、作风学风建设等基础性制度落实,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会议强调,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我们仍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谋划推进改革要有一揽子考虑和安排,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把防风险、打基础、惠民生、利长远的改革有机统一起来。对有助于促进复工复产、居民就业、投资消费、中小微企业发展、基本民生、脱贫攻坚的改革举措,要集中力量推进。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弱项和风险挑战,要有前瞻性谋划,聚焦公共卫生、生物、粮食、能源、金融、网络、防灾备灾、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预防预备和应急处突相结合,抓住时机,主动作为。对事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要抓住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扩大国内需求、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重要方面,加强系统集成,统筹部署推进。要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根据时与势的变化不断完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深化,使改革更加符合实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符合人民群众新期待。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节点,既要确保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又要在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上开好局。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坚定不移把党中央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落实好。

  4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大对贫困人口、低保人员和失业人员的帮扶保障力度;决定提高普惠金融考核权重和降低中小银行拨备覆盖率,促进加强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明确帮助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缓解房租压力的措施。

  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应对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前所未有挑战,必须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和兜底力度。一要加强农村贫困人口帮扶。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优先安排贫困劳动力务工,扩大以工代赈投资建设领域和实施范围、将劳务报酬比例由10%提高至15%,拓展扶贫车间、公益岗位等就地就近就业机会。将扶贫小额信贷还款期限延长至今年底。对受疫情影响可能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人员加强摸底排查,做好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边缘人口,可纳入扶贫小额贷款贴息、技能培训等扶贫政策给予支持。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贫困地区特色产品扩大销售,增加农民收入。二要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城乡困难家庭做到应保尽保,及时将未参加失业保险且收入低于低保标准的农民工等失业人员,纳入低保、救助等范围。对受疫情影响遭遇暂时困难的人员做好临时救助。三要在落实落细今年已出台的延长大龄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限、阶段性实施失业补助金、提高价格临时补贴标准等失业人员帮扶措施基础上,进一步将失业保险保障范围扩大至城乡所有参保失业人员。其中,将去年1月以来参保不足1年的失业农民工阶段性纳入保障范围。

  为促进金融机构更好服务小微企业,会议确定,将普惠金融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分支行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中的权重提升至10%以上,鼓励加大小微信贷投放。同时,将中小银行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阶段性下调20个百分点,释放更多信贷资源,提高服务小微企业能力。

  为减轻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房租负担,会议确定,推动对承租国有房屋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免除上半年3个月租金。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和高校、研究院所等企事业单位要带头。出租人减免租金的可按规定减免当年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并引导国有银行对减免租金的出租人视需要给予优惠利率质押贷款等支持。非国有房屋减免租金的可同等享受上述各项政策优惠。

  4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2019年全国两会建议提案办理情况汇报,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提升政府治理效能;部署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和消费升级。

  会议指出,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是政府按照全面依法治国要求依法履职、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重要体现,也是汇聚众智众力科学民主施政、推动工作的重要途径。去年国务院部门牵头办理全国人大代表建议7162件、全国政协委员提案3281件,分别占建议、提案总数的87.8%和85%。相关部门认真研究采纳代表和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出台1500余项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打好脱贫攻坚战、增强创新能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等工作开展。会议要求,要以高度责任感,继续抓好今年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深入倾听社会和人民群众呼声,凝聚共识,更有针对性做好政府工作。一要将办理工作和业务工作相结合,重点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广泛深入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向代表和委员问需问计问策,把他们的真知灼见转化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二要切实提高办理质量。聚焦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痛点出实招,努力推动加快解决。对代表和委员反映集中的事项,要建立台账挂牌督办,答复承诺要做的工作必须尽快落实,增强企业和群众获得感。三要把与代表和委员沟通交流贯穿到办理工作全过程,通过邀请调研、专题座谈、登门走访等多种方式,建立政府部门与代表和委员沟通联系的“直通车”。要坚持开门办理,主动公开涉及公共利益、群众广泛关注的建议提案复文,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加快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一业带百业”,既助力产业升级、培育新动能,又带动创业就业,利当前惠长远。一要根据发展需要和产业潜力,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投资建设模式,坚持以市场投入为主,支持多元主体参与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强化服务。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为投资建设提供更多便利。二要着眼国内需求,以应用为导向,挖掘我国市场规模巨大的潜能,积极拓展新型基础设施应用场景。瞄准产业升级和智能制造发展,引导各方合力建设工业互联网。适应群众数字消费新需求,促进网上办公、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车联网、智慧城市等应用。推动通信与相关行业双向开放与合作,消除行业应用壁垒,为平台经济发展和行业开放融合营造良好环境,构建平台及其参与者互促共赢的生态。保障个人隐私和网络、数据安全。三要深化相关领域国际开放合作,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二、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中国工商银行联合印发《关于信贷支持湖北地区民营企业的通知》。工商银行将为湖北省民营企业安排专项信贷规模,并通过优化审批流程、利用供应链融资、使用专项评级模型等具体措施,以及与发展改革委共同推动信用信息共享等方式,加大对湖北省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

  发展改革委和工商银行将发挥各自优势,重点支持湖北省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加强对装备制造类、能源化工类等制造业民营企业,尤其是重点中小企业的支持,带动整体产业链复工复产。重点关注科研与生产深度融合的高端制造业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补短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环境整治和公共卫生等领域重大项目的民营企业,以及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民营企业的信贷需求。

  三、地方改革

  近日,山东省印发《山东省加快流程再造推进“一业一证”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决定在部分市县对餐饮、便利店、药店等20个行业试点“一业一证”改革,将一个行业多个许可证件,合并为一张载明相关行政许可信息的行业综合许可证。各级行政审批服务部门为此项改革任务的牵头实施主体,将做到“六个一”。

  整合审批要件,实现“一次告知”。对一个行业涉企所有许可事项的审批条件进行标准化集成,形成一张全面、准确、清晰、易懂的告知单,一次告知申请人。

  简并申报材料,实现“一表申请”。按照共用信息共享应用、个性信息单独填报的原则,整合申报材料,将多套申请材料归集为一套申请材料。需要现场核查的事项,除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产业政策外,推行承诺制容缺受理,申报所需法定材料由核查人员现场确认并获取。

  优化受理流程,实现“一窗受理”。优化实体窗口布局,设置“一业一证”窗口,实现“一窗受理、分类审批、统一出件”。按行业做好指引,实行全程帮办代办服务。推行在线申请、在线受理、不见面审批。

  合并核查程序,实现“一同核查”。对需要现场核查事项,统筹组织,市县联动,部门联合,实现多个事项一次核查、整改意见一口告知、整改情况一趟复审。

  再造审批模式,实现“一并审批”。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审批时限依照全流程审批事项中用时最短事项的时限确定,限时办结。

  创新准营方式,实现“一证准营”。统一全省“行业综合许可证”样式,加载集成有效许可信息的二维码,实现行业经营许可信息一码覆盖。全省统一的行业综合许可证,版面内容将包括行业类别、经营主体、经营场所、许可项目和发证机关。实施行业综合许可的同时,一并发放法定许可证,方便市场主体跨区域开展经营活动。

  近日,辽宁自贸区大连片区印发《符合性认证服务管理暂行规定》,索进一步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该体系是以“充分信任企业、认可其守法意愿”为前提,强调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主体责任,以服务促进企业自我约束、诚实守信。同时实现了监管“不打扰”。

  辽宁自贸区大连片区通过制定《符合性认证服务管理暂行规定》,规范编制“符合性认证”标准文本,由风险点和关键控制点组成符合认证清单。采取“自我评价、伴随认证、事后认证”等三种认证方式,由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对经营资格审批的承诺内容进行“符合”认证。认证符合即可经营,监管部门“不干扰”企业。行业管理部门依据管理制度,以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抽检第三方“符合认证”结果。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