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信息
2009年各地经济体制改革亮点之六:
地方改革试点
2009年,各地大力开展改革试点(试验)工作,先行先试,为全面深化改革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不断完善,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试点步伐加快,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和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有序展开。一些地方还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开展旅游、文化等领域的改革试验。
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作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在土地制度、农民身份转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的改革取得较大进展;成都市将改革试验与灾后重建有机结合,开展建立三次产业互动发展机制、构建新型城乡形态等重点改革试验。江苏省苏州市把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作为当前最大的改革任务,在加快形成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城乡协调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制度环境、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运行体系、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锐意改革。浙江省嘉兴市以优化土地使用制度为核心,坚持土地、就业、社保、户籍、新居民管理、涉农体制、村镇建设、金融体系、公共服务、规划统筹等“十改联动”,着力推进“两分两换”(将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以承包地换股、换租、换保障,推进集约经营,转换生产方式;以宅基地换钱、换房、换地方,推进集中居住,转换生产方式)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四川省德阳、自贡、广元三个省级试点市继续组织实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20个市级试点县(市、区)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实施了一批改革项目。河南省信阳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加快土地流转步伐,积极培育发展各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非银行业金融组织,制定城乡居民社会养老实施办法并在罗山县试点成功。北京市选择海淀区北坞村、朝阳区大望京村和昌平区东小口地区,开展城乡结合部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山西省侯马市先行开展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江西省南昌、新余两市启动推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试点工作。广东省增城市成为全省第一个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县级市。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试点。作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纳入国家节水型城市试点,进行阶梯式水价试点。与环保部签订共建协议,即将开展环境经济政策改革试点。长株潭整体在长沙组建省内首个环境资源交易所。建立了城市群“绿心”保护机制。在长沙新河三角洲和黎托新城创建集约节约用地的新模式,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试点。作为武汉城市圈的中心城市,武汉市开展环境经济政策试点,在青山区开展企业环境行为评价试点,在中心城区全面推行垃圾分类收集试点。浙江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已有9个设区市和17个县(市、区)开展排污权交易改革试点。生态文明试点积极推进,安吉县、杭州市、丽水市都已编发了生态文明建设纲要并组织实施。江苏省出台《江苏省太湖流域环境资源区域补偿方案》,继续推进太湖流域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山西省制定下发《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总体实施方案》。西藏自治区启动了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试点工作。
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和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南京市获批建设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试点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着力在资源整合、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多元投入、人才激励和成果评价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安徽省2008年10月创立的“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着力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北京市按照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批复精神,在中关村加快推进各项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
此外,浙江省在推进三大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全省各设区市和义乌市开展11个试点主题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其中,杭州市开展全面性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宁波市开展扩大对外开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温州、台州市开展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湖州市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嘉兴、义乌市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绍兴市开展工业转型升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金华市开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衢州市开展特色产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舟山市开展海洋开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丽水市开展生态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义乌市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云南省选择腾冲县、玉溪市抚仙湖——星云湖、大理苍洱地区和世博新区,先期开展旅游产业发展改革试点,在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进旅游大项目建设、建立旅游资源保护开发管理的长效机制、构建旅游投融资平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河南省出台《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若干意见》,8个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规划全部完成初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