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信息
山西省煤炭工业五年来改革和发展情况
2003年以来,全省煤炭工业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大力推动全省地方煤矿由炮采向机采、综采转变,提高机械化水平;由“多、小、散、乱”的粗放型向集团化、集约型转变,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型煤炭企业由单一的煤炭生产向煤与煤电、煤化工等非煤产业并举的多元化经营转变,提高核心竞争力;全面促进山西煤炭工业集约发展、内涵发展、绿色发展、综合高效发展、文明和谐发展和创新发展。煤炭工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全省煤炭经济总量大幅度提升,产煤输煤大省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全面提升和充分发挥,为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和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全省煤炭经济总量大幅提升
2003年至2007年9月,山西全省共完成煤炭产量25亿吨(不含2007年后3个月的指标,下同),比上一个5年增加11亿吨,增幅为178.57%,2002年以来,平均每年以 1.37亿吨的速度递增;煤炭出省销量共计完成19.45亿吨,比上一个5年增加7.7亿吨,增幅168.09%,2002年以来,平均每年以 1.12亿吨的速度递增;全省共完成销售收入7248.58亿元,比上一个5年翻了5.7番;全行业共实现利润810.67亿元,比上一个5年翻了20番还多;全行业共上缴税费1096.89亿元,比上一个5年增加6倍多。
二、煤炭加工转化和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加快
全省煤炭行业“十一五”有规划建设项目222个, 其中非煤项目81个。到目前,已建成投产了一批煤电铝、煤焦化、煤化工、煤建材等加工转化项目。全省煤炭洗选能力突破3.5亿吨/年,2007年1—9月份入洗原煤2.35亿吨,原煤入洗比重达58%以上,比2005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已建成投产电厂34座,总装机容量273.9万千瓦;独资、控股和参股的焦炭产能达到2200 万吨/年;全行业合成氨和尿素产能突破600万吨/年,煤矸石和粉煤灰制砖能力突破10亿块/年,每年消耗矸石和粉煤灰近4000万吨,节约矸石占地1000亩以上。2007年1—8月省属五大煤炭企业集团实现非煤产品销售收入291 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37%,比2005年同期提高近2个百分点。其中晋城、阳煤和潞安三大集团已形成煤与非煤产业各占半壁江山的格局;长治市非煤产品销售收入也占总量的28.6%,居于各市前列。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到“十一五”期末,能够实现全行业非煤产品销售收入1000亿元的目标。
全省煤炭行业以“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循环生产、产业循环组合”为主要形式的14个煤炭循环经济园建设顺利。截至8月底,已建成项目56项,占总项目的33.5%,正在建设的40项,占总项目的24.0%,“十一五”期间准备开工50项,另有21个项目拟规划建设。目前,在建的40个项目已完成投资近200亿元,占总投资的50%。潞安矿业集团16万吨/年煤基合成油示范项目和晋城煤业集团高硫煤洁净化利用10万吨/年合成油示范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三、产业集中度提高
2007年3月31日,省政府以晋政办发[2007]35号印发了《山西省加快培育和发展大型煤炭集团公司的实施方案》,全省煤炭发展正朝大集团方向不断迈进。目前,山西焦煤集团2006年煤炭产量达到6996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焦煤生产基地;大同煤矿集团2006年煤炭产销量已突破1.1亿吨,成为全国最大的动力煤生产基地。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兼并、收购改造地方煤矿的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据不完全统计,国有重点煤炭企业投入资金约50亿元,兼并改造地方煤矿100多座,矿井规模由原来的900万吨/年改造增加到近4000万吨/年。晋城市将36个地方骨干矿井,以产权为纽带,以销售为龙头,组建了产能达2250万吨的山西太行无烟煤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迈开了区域集团重组的步伐;长治市正在通过市县所属煤矿的整合,形成一个年产煤炭3000多万吨的大集团,为打造一个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潞安能化企业大集团奠定基础;同煤集团与大同市南郊区、山西焦煤集团与太原市郊区的成片整合正在积极推进。
四、煤层气开发利用步伐加快
全省2007年下达瓦斯抽采目标17亿m3,利用目标5亿m3。截至8月底,全省煤矿瓦斯抽采13.16亿m3,同比增长28.16%;实现瓦斯利用3.33亿m3,同比增长49.25%。目前除2.4万千瓦煤层气(瓦斯)电站外,还有14.7万千瓦煤层气电厂建设即将竣工,年底前均可投产运营。“十一五”期间,还将开工建设4.4万千瓦的煤层气电厂。阳煤集团与国外机构签署减排量购买协议,每年可获得1168万欧元的资金;3万千瓦煤层气发电项目正在建设。晋城煤业集团已经累计建成626口地面煤层气井,形成了2亿 m3以上的产气规模,同时在井下也形成了3亿m3的产气能力。2006年,共抽采煤层气3.28亿m3,约占全国煤层气开发总量的10%。2007年的抽采量将达到6亿 m3,2010年将达到30亿m3。
五、改革采煤方法
在过去的五年中,针对多数地方煤矿以掘代采、浪费资源、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安全基础薄弱等突出问题,坚持把采煤方法改革作为提高全省煤矿安全保障水平、提高资源回收率的一项治本工程来抓,各级煤炭部门和煤炭企业共筹集资金200多亿元投入采煤方法改革,对井田内有300米×300米实体块段煤田的矿井,进行了壁式采改。截止2006底,全省具备条件的3018座地方小煤矿完成了采改,验收合格的采改煤矿共计2653座;107座地方煤矿实现了机械化开采,其中:综采矿井达76座,高档普采30座;在建的机械化矿井207座,其中:综采矿井120座,高档普采86座,连续采煤机开采1座。全部消灭了人力和畜力运输,基本消除了木料支护和以掘代采现象,实现了工作面全负压通风,具备了两个安全出口,采区资源回收率提高了1倍多,由2003年的不足30%提高到目前的60%以上。地方县及以下煤矿平均单井规模由采改前的7.14万吨/年上升到19.12万吨/年,实现了由地方小煤窑到壁式开采的正规矿井转变,安全保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六、机械化升级改造取得重大进展
到目前,全省30万吨/年及以上煤矿已达到824座,产能占全省煤矿总产能的72%; 60万吨/年及以上煤矿已达到281座,产能占全省煤矿总产能的53%。全省共有107座地方煤矿实现了机械化开采,在建的机械化矿井207座。从2006年至今,全省120万吨/年及以上新建和改扩建矿井已投产15对,新建和改扩建的45万吨/年以上、120万吨/年以下矿井已投产12对,一批30万吨/年以上45万吨/年以下矿井也陆续建成投产,单井规模明显扩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国有重点煤炭企业采煤机械化程度平均达到99.15%,掘进机械化程度平均达到50.46%。目前,全省已累计建成高产高效煤矿37座,占全国的21.64%,特别是已建成的同煤塔山、平朔1、2号井,晋城寺河等千万吨级矿井装备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七、信息化改造加快推进
以“三大系统”建设为标志的矿井信息化提升改造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煤矿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截至2007年8月底,全省所有生产矿井全部完成了系统安装。晋城、临汾等8个市煤炭局成立了瓦斯监测监控中心,配备了相应的技术人员,建立并实施了一系列管理制度,系统运行进一步规范。二是煤炭产量监控系统建设基本建成,已投入试运行。截至8月底,全省所有生产矿井全部完成了系统安装,联网运行的矿井占到43.06%,其中:各集团公司、省监管局运行基本保持100%在线,晋城市局在线率达到86%以上。三是井下人员管理系统建设进入决战攻坚阶段。到8月底,全省生产矿井已安装1844座,占应建矿井数的88%,已联网运行60座,西山煤电、离柳焦煤等煤矿还增设了井下人员识别功能。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矿井自动化改造开始起步。潞安的王庄、漳村煤矿已实现工作面采煤、移架、推溜、放煤的信息化自动控制。
八、建设标准化矿井
2005年启动的“标准化矿井”建设工作,经过两年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省累计建成标准化矿井550个。2005年,全省国有重点煤炭企业采煤机械化程度平均达99.15%,综合掘进机械化程度平均达50.46%,原煤生产平均效率达到6.108吨/工。目前,全省已建成高产高效矿井37个,占到全国的21.64%,其中:全国命名的37处特级高产高效矿井中全省有6个,全国行业级109个高产高效矿井中全省有25个,全国省级18个高产高效矿井中全省有6个。
九、规范煤炭生产和建设秩序
近年来,针对煤炭市场需求旺盛带来私挖乱采、已关闭小煤矿死灰复燃等问题,将依法关闭全省所有非法违法采煤矿点作为煤炭行业“三大战役”的第一战役。全省共取缔关闭非法违法矿点4876个,取缔非法储煤场283个,处理越层越界矿井56个,依法处理各类非法违法采矿人员1268人,罚款总额近1500万元。同时,还认真开展了在建矿井的清理整顿,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矿井建设行为,对1992至2002年十年间煤矿建设审批权限下放后各市上报的360座在建矿井(多数单井规模小)进行了严格复审,认定了其中147座9万吨/年以上的矿井为基本建设矿井,对设计能力9万吨/年以下的200多座煤矿予以关闭。2006年,又对全省在建矿井进行了全面行政执法大检查,通报了166个手续不全,需限期补办审批文件的矿井,同时整合、关闭、淘汰17座。截至目前,全省在建矿井项目259项,全部建立了项目管理档案,并严格日常监管,定期跟踪检查,使煤矿基本建设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十、加快推进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
针对煤炭资源使用多轨制以及煤矿层层转包、产权不明晰、采优弃劣、浪费资源、安全主体责任难以落实等问题,山西省就全面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开展煤炭行业“三大战役”的第二战役,大力实施资源整合、关小上大、能力置换、联合改造、淘汰落后、优化结构。省煤炭资源整合领导组围绕全省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工作确定了“113961”目标在全省扎实开展了煤矿企业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工作。截止2006年12月31日,全省市以下煤矿由整合前的4389座减少为3026座,其中单独保留矿井2318座,整合后保留矿井708座。通过资源整合,共压减和关闭淘汰1363对矿井,全省压减矿井比例达31%。60个主要产煤县和31个非重点产煤县都淘汰了9万吨/年以下的矿井。消灭了500个一证多井的矿井。全省11个市已经累计入库采矿权价款203.7396亿元,其中2004年入库8.4433亿元,2005年入库28.2615亿元,2006年入库167.0348亿元。
十一、整顿关闭小煤矿取得明显效果
山西省在“第一战役”和“第二战役”的基础上,积极落实第三阶段关井任务。2007年8月31已登报403座关井名单正在实施关闭。到目前全省保留矿井2806个,其中:市营以上煤矿179 座,县营及以下矿井通过整合改造后平均单井规模达到22万吨/年。“多、小、散、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观。
十二、严格调控产销
近年来,全省加大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力度,取缔非法违法矿点和储煤场,扎扎实实抓好煤炭产能产量调控监管工作,全省煤炭产量盲目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控制,维护了煤炭供求紧平衡。省煤炭销售办公室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适时调整煤炭营销策略,积极推进煤炭订货改革,合理提升和理顺煤炭价格;加大年度订货组织和月度计划调控的力度;积极协调铁路和重点用煤行业、重点企业的关系,保证了全国的煤炭供应,实现了数量增、价格涨、收入高的效果。近五年来,全省煤炭出省销量以年均3500万吨的速度递增,2007年1—9月省属重点煤炭企业吨煤综合平均售价为329.38元,同比增加20.40元,比2001年提高127.26元。2006年济南衔接会,全省共签订重点合同31996万吨,同比增加5101万吨,电煤合同价格平均提高了11.93元/吨;2007年产运需衔接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共签订供需合同总量49594万吨,同比增加3105万吨,合同综合平均价格同比提高20.60元/吨。
十三、不断加强安全基础
近年来,全省煤矿安全情况有了进一步的好转。一是瓦斯水患防治工作进一步推进。2006年全省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死亡人数已由前几年的50%左右降到26%。同时,大力推进瓦斯先抽后采和综合利用工作,实现煤矿本质安全,变害为利。目前,全省已建立瓦斯抽放示范矿井41个,已建成152套抽放系统,2006年瓦斯抽采量16.1亿立方米,利用量3.27亿立方米,分别比2006年提高30%和40%,进一步改善了煤矿安全生产和矿区环境。在防治水患机构建设、探水技术及设备的配置、矿井水患情况摸底、采空区和古空区资料的完善、预警预报机制建立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强化,组织了矿井防治水患技术培训,技术管理队伍和职工队伍防治水患的能力明显提高。二是煤矿安全基础管理不断加强。各级各类煤炭企业认真执行《关于煤矿负责人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下井带班的指导意见》和《山西省煤炭企业领导干部深入井下的管理规定》,深入生产一线靠前指挥、煤矿“五长”跟班作业,现场管理力度不断加大,违法违规生产初步得到遏制;积极推广阳煤集团个人安全技能账户的经验取得了新进展,利用经济手段管理煤矿安全的做法正在全面深入推行。三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国务院办公厅2007年5月13日发出《关于在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后,全省立即展开了专项排查工作,开局良好,效果明显。据统计,全省煤矿排查隐患5.13万条,已投入资金7亿多元,整改隐患4.4万多条,整改率达到86%以上。四是煤矿职工队伍素质建设全面提速。2005年以来,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院校成功获得中央财政支持,成为区域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汾西煤化高级技工学校等院校被教育部认定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目前全省有直属煤炭院校4所,省内另有7所院校开设有煤炭类专业,年培养各类煤炭专业人才5000余名。煤炭职业教育和培训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委托山西煤干院培训了141名矿(处)级和中青年干部,举办了煤矿瓦斯监测监控系统、生产能力核定等培训班300余期,培训各类技术业务人员5万余人次;百万职工培训工程顺利启动。到2006年底,山西煤炭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所属9个鉴定站,共组织鉴定了62516人,涵盖70个煤炭行业特有工种,其中有44908人取得了相应工种等级《职业资格证书》,全省平均合格率为71.8%,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目前,全省煤矿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连续3年控制在1以下,其中2004为0.98,2005年为0.902,2006年为0.85,比全国2.041的平均水平低1.2,比2003年降低了0.33个百分点;2007年1—9月为0.6452,比上年同期降低了0.0625。
(山西省煤炭工业局、山西省发展改革委供稿,刊发时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