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体制改革 > 半月改革动态

 

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两个《意见》与

“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情况之二十六

 

北京市:

落实京发12号文件精神

北京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今年6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制发了《关于北京市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京发〔200512号)。为确保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和市发改委制定了《北京市2005年经济体制改革任务落实工作督查方案》,将改革内容进一步细化,召开了督查工作会议,进行了联合督查。

各责任单位高度重视,结合各自职能分别制订了比较详细的工作计划,认真贯彻落实,目前,各项改革任务进展顺利。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一批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签约实施;市与区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政策出台,财政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政府投资向郊区倾斜政策进一步落实,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明显进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

政府制度创新工作有效推进。为研究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市督查考核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做好2005年我市督查考核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转变政府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市统计局开展了北京市区县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绩效评估体系课题研究。推进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取得初步成效,市发改委在十一五规划编制过程中,举办了4场专题建言会,广泛听取市民意见,增强了规划内容和制定过程的透明度。建立了全市经济运行监测调度中心,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撑。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工作进展顺利,市信息办起草了《关于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共享工作的若干意见》,领导决策共享目录初步建立,公务员门户网站正在进一步完善,年内即可开通。乡镇机构改革已经启动,市编办、市委组织部、市农委等部门联合成立了乡镇管理体制综合改革调研小组,前期调研工作全面展开。

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市编办组织开展的事业单位基本情况调查统计工作已进入汇总阶段,海淀区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试点取得初步成效。

行业协会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市发改委起草的《关于促进北京市行业协会发展和改革的意见》将于近期上报市政府。

二、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加快

投资体制改革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决定的意见》,按照文件精神,印发了《北京市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实施办法的通知》、《北京市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等主要配套文件,并建立了核准备案信息系统。市发改委印发了《关于改革本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办理程序的通知》,优化规范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办理程序。为进一步加强对政府投资的监管,印发了《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内部监管办法(试行)》。进一步修改完善《北京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管理办法(试行)》,并积极起草相关配套文件。目前,代建制已在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中全面推开,全市已累计实施代建制项目23个,涉及总投资12亿元。

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市发改委起草的《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条例(草案)》经市政府讨论通过,已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北京地铁四号线特许经营外商投资项目及北京地铁四号线B部分项目特许经营协议已经国家发改委核准,这是国家核准的第一个中外合作特许经营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市发改委牵头组织进行了对六环路10个加油站特许经营权的公开招标,中石化以6亿元投标报价中标,在全国开创了先例。截至9月底,全市已有10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了市场化运作,累计吸引境内外各类社会资金近120亿元。

财政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完善市与区县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进一步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积极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公用事业价格改革稳步实施,市发改委积极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华北电网实施煤电价格联动有关问题的通知》,北京地区上网电价、销售电价调整标准及完善峰谷分时电价办法均作了相应调整,实施情况良好,市发改委牵头成立水价调整协调小组,开展全市水价调整成本审核和专家论证工作。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启动。市发改委起草了《北京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总体方案(征求意见稿)》,将于年底前上报市政府。

三、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非公经济发展加快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市国资委牵头完成了北京市新奥集团和首发公司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改制,成立了北京房地产集团公司,原市国土房管局所属企业的脱钩改制工作已经完成。市国资委加快推进二三级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1-9月,完成重组和股份制改造企业223户,累计完成375户,占具备重组改制条件企业的41.2%,占所有二三级企业的26.6%

金融企业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华夏证券重组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北京证券重组工作正式启动,北京农村商业银行经银监会批准后已正式成立。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市国资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快完善市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会制度。截至9月底,配齐规范了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等14户企业的董事会。继续深化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制度改革,制定出台了《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失误责任追究暂行办法》,选择5户企业进行了任期经营业绩考核试点。

政策体系逐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市发改委已制订完成本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将于近期提交市政府审议。研究起草促进全市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市发改委与北京银行合作,拟签订《支持北京市中小企业发展合作协议书》,加快构建多层次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截至9月底,全市私营个体经济累计登记注册户数达到87.15万户,同比增长21.79%

四、农村各项改革进展顺利

城乡统筹的投资机制初步形成。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郊区城市化进程的意见》,截至8月底,市政府共安排投资106亿元,其中投向郊区47.7亿元,占45%,预计年底可以实现文件要求的用于郊区的比例不低于50%的目标。市发改委牵头在农村试行名校办分校、名院办分院工作进展顺利,11所名校分校正式挂牌成立,5所名院办分院试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户籍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工作启动。市公安局牵头成立了调研工作协调小组,对各单位依据户籍二元制所制定并正在执行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进行了全面清理。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较大进展。市劳动保障局起草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意见》,积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加快农村就业服务机构的建设。截至9月底,全市已有2100个行政村建立了就业服务站,6.8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

农村土地制度进一步完善。市农委牵头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近半数确权土地实现了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截至9月底,全市497万亩应确定承包经营权的农村集体土地,已有99.8%完成确权,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24.1万亩,占已确权土地面积的45.2%市国土资源局开展全市集体土地地籍调查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和集体建设用地(除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试点工作,全面、准确地查清全市集体土地所有权及建设用地使用权状况。市农委继续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总结试点经验,研究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意见,起草的《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意见》已上报市政府。截至9月底,全市新增基本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8个,总数达到了100个。

五、社会事业改革平稳推进

投资主体多元化试点取得实质性进展。市发改委、市国资委、市卫生局共同努力下,海淀清河医院已引进社会资金转制成为股份制医院,北大国际医院、协和医学中心引入上市公司资金进行建设。继续盘活社会事业存量资产。已完成了地坛医院现址与三元集团东郊农场的土地置换。

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市教委继续推进公办高校多种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已报教育部批准成立了北京邮电大学与锡华集团合作举办的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北京工业大学与耿丹教育发展中心合作举办的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民办教育法制建设加强,市教委起草的北京市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办法已完成第15稿修订。

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完成了市广播电视系统的体制改革工作。

六、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市劳动保障局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强我市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积极推进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市劳动保障局加强研究有关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社会保险问题,已初步形成工作意见。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市劳动保障局修改完善了《北京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指导性意见》,争取12月底前以市政府文件下发。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继续扩大,截至9月底,全市已有5个区县出台试行办法。全市新增参保人数1.2万人,收缴保险费2.7亿元。累计人数38.3万人,累计收缴13.93亿元。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意见》,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加紧落实工作。

 

 

附件:

发布时间:2005/10/27
来源:体制改革综合司
[ 打印 ]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