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试点 因地制宜
稳步推进公务用车改革
湖北省纪委党风室
2002年以来,为探索从体制上解决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中存在突出问题、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现象的新途径,我省从老河口市开始,先后有部分乡镇、市县和省直单位进行领导干部公务用车改革试点。2004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有关规范职务消费的决定,按照省委、省政府[2003]17号文件精神和省纪委六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的任务和要求,特别是贯彻落实省委常委会8月13日第98次会议决定,各地各单位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试点进一步扩大。
一、公务用车改革试点的基本情况
1、省级机关的情况。一是改革副省级以上离退休干部车辆配备制度。省级离退休老干部取消专车,实行交通费补贴。正省级每人每月4000元、副省级每人每月3000元。现有7名省级离退休干部自愿取消专车,领取交通补贴。二是省直厅级单位公务用车改革试点。 2003年,在省国土资源厅试点,实行处以上干部交通费定额管理。2004年,省民政厅进行了公务用车管理方式改革,实行全员交通费定额包干管理。今年,省地震局等单位已制定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方案。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正在准备进行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目前已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正在起草方案。
2、市州的情况。一是襄樊市物价局已进行改革,交通费补贴,正职每月1200元,副职每月1000元,随工资发放。二是黄冈市、鄂州市在市厅级离退休老干部中进行了用车货币化改革。黄冈市规定副市(厅)级以上离退休干部,本人自愿的,由市财政按正市(厅)级每人每月700元、副市(厅)级每人每月600元的标准给予交通费补贴;本人要求不变的,仍按原办法执行。目前,全市有17人参与改革,收回市(厅)级干部相对固定用车17辆,总体费用下降,执行情况良好。鄂州市从2003年6月1日开始,对副厅级以上离退休老干部进行交通费补贴,正厅每人每月900元,副厅每人每月700元。反映较好。
3、县(市、区)的情况。一是老河口市在全市改革的大环境下,老河口市“四大家”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试点已启动。二是武汉经济开发区于2004年4月进行了车改:局级每月2000元,正处每月1500元,副处每月1300元,正科每月800元,副科每月700元。目前运行良好。
4、乡镇的情况。一是公务用车改革形式多样。(1)党政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一律取消公务车,原有车辆依法公开拍卖,拍卖收入按规定纳入财政管理,干部交通费补贴实行货币化发放。襄樊的大部分乡镇和武汉、黄石、恩施、天门、麻城等地的试点乡镇都是采取的这种方式。(2)乡镇党政机关只保留一台公务车,公务交通费实行总额控制,标准到人,包干使用,节余滚存。如襄樊市的少数边远山区乡镇和今年进行改革试点的部分乡镇。(3)原公车不拍卖,改变管理方式,交通费按职务实行计账式管理,定额包干,超出自理,节余滚存。
二、公务用车改革试点工作的主要做法
综合各地各单位的做法,我省公务用车改革试点工作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省委、省政府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俞正声、省长罗清泉同志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给老河口市试点工作以充分肯定。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2004年6月24日和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黄远志同志6月15、28、30日对这项工作分别作出批示。2004年8月13日,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听取汇报,并作出四项决定。随后,专门发文,成立了以省长罗清泉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省里召开了中央在鄂垂直管理单位、省垂直管理单位和省委、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公务用车货币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黄远志同志作了重要讲话。武汉、黄石、十堰、宜昌、咸宁、荆门、荆州、鄂州、孝感、随州、仙桃、天门和神农架等地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货币化改革领导小组,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各地还在领导小组下设立了管理和监督办公室。
2、加强调查研究,统一思想认识。省纪委、省委政研室分别对我省进行公务用车改革试点单位进行了调研,并写出了专题调研报告。为做好这项工作,各地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一是赴外地进行学习考察。省纪委、省财政厅组成考察组,到江苏、浙江等地进行了考察。各地也组织考察组,到上海、广东、江西、大庆等地学习考察。二是到本省老河口市进行学习考察。三是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掌握了大量一手材料,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省委常委会议之后,各地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的决定上来,进一步认识到,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既要坚定不移、积极推进,又要慎重研究政策,注意稳步开展。
3、抓好试点,积极探索。一是自下而上,层层试点。全省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试点自下而上分为四个层次,即乡镇、县(市、区)直属部门、市州直属机关、省直机关,按照积极稳妥、先易后难的思路,采取先记账式管理再过渡到货币化补贴的办法,稳步推进。二是自愿改革,形式多样。三是与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相结合,同步推行。如麻城市是省级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黄冈市把麻城市作为乡镇货币化改革的试点,麻城市把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融入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之中,同步推行,改革步子平稳,运行正常。
4、建章立制,强化监督。建立健全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相关配套制度,是加强规范化管理,防止转嫁消费、行政不作为,确保改革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为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巩固改革成果,各试点单位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纪检监察机关加强监督。一是制定了有关重大活动经费使用的若干规定。如老河口市、谷城县,针对应急公务交通费问题、招商引资中职务消费问题,制定出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完善改革配套制度,巩固改革成果。二是加强管理和监督。如黄石市制定了《黄石市公务员职务消费财务管理季度会审制度(试行)》和《关于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制度改革的纪律规定》,三是严肃纪律。对违反规定的,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做到有章可循,有纪可依。
三、公务用车改革试点工作的初步成效
1、转变了思想观念,改变了消费习惯。改革前公务人员习惯了大锅饭式的消费,尽管有各种规章制度的制约,对消费额度的多少往往关心不够。公务用车改革后,部分干部个人购买小汽车的积极性增强,有利于转变消费观念,拉动汽车消费。
2、规范了领导干部的行为,堵塞了不合理消费漏洞。改革后,领导干部职务消费由暗变明,实行责、权、利统一,公务用车消费更加规范、透明,过去铺张浪费的现象得到遏制。同时,各项制度随之健全,便于群众监督,从源头上堵塞了一些不合理消费漏洞。
3、转变了作风,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实行改革后,过去屡禁不止的乡镇干部“走读”现象大多数得到纠正。同时,乡镇干部不再是“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而是骑着摩托车、自行车深入基层,和老百姓的距离拉近了,群众普遍反映比较好。
4、增强了领导干部的自律意识,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改革后,领导干部的公务用车费用核定到人,把消费资金与个人利益挂起钩来,使每个干部学会了算细账,厉行节约。同时,过去公车迎亲、公车钓鱼、公车送子女上学等不正之风随着公车改革得到有效遏制。
5、降低了行政成本,节省了经费开支。黄石市2004年16家试点单位自7月份运行以来,截止11月,公务交通费比上年同期下降15.42%。襄樊全市102个乡镇(办事处)领导干部职务消费总额由改革前的每年4439.18万元,下降到目前每年2817.13万元,下降36.54%,减少消费支出1622.05万元。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工作,既涉及到领导干部,又涉及到地方财政,改革难度很大。特别是公务用车改革阻力大,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部分领导的思想观念和认识问题。有的领导干部感到坐公车,既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又不操心,改掉“专车”后,行动不方便,革了自己的命;有的认为补贴标准定高了怕群众有意见,定低了担心自己吃亏;有的担心自己先改了别人没有改,难以坚持下去,不想“带这个头”。二是财政问题。公务用车费,改革前一部分是隐形开支,实行改革后,要全部从财政渠道解决,财政比较困难的地方,改革难以推进。三是补贴标准难统一,地区间差距比较大。
五、建议
1、公务用车改革难度大,但改革势在必行。公车消费已成为部分领导干部不廉洁、不合理职务消费的一个巨大“黑洞”,群众反映强烈。我国公车之多,在国际上少有。对于各地的公车改革,国家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
2、现有公车配备制度,制约了我国汽车工业和汽车市场的发展。加大公车改革力度,有利于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加速我国经济发展。
3、公车改革的时机现已比较成熟。一是有各地成功的试点经验;二是机构改革已取得明显成效;三是公务员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即将到位;四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五是公车改革已成为党政机关中层干部、国有企事业公务人员的普遍要求。
4、国家尽快制定有关配套政策,积极推进全国公务用车改革。如: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几种不同的公车补贴标准,供各地选择;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机关干部私人购车。(公务用车改革座谈会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