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积极参与、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外交往、科技创新、人文交流、投资贸易等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取得实打实的成效,为共建“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做出北京积极贡献。
一是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持续提升,高质量完成“一带一路”重大任务。圆满完成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服务保障工作,并主办峰会首届地方合作论坛,“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等峰会重大成果在京落地。举办五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首都市长论坛,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建设雅典国家海外文化交流中心、西班牙中医药交流中心,为民心相通奠定良好基础。积极参与肯尼亚蒙内铁路等20个国家“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建设。连续举办3场京港共建“一带一路”专题活动,深化京港在第三方市场、专业服务等领域合作,助力香港打造共建“一带一路”功能平台。
二是城市间务实合作不断深化,充分发挥地方交往合作“排头兵”作用。北京已与24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首都及重点城市建立友城关系,共向22个国家24个友城捐赠防疫物资,与21个国家的26个城市及3个国际组织举办抗疫和复工复产经验分享视频会,在全国率先启动外籍人士疫苗接种。配合国家举办“中欧合作伙伴对话”首场活动,搭建双向投资合作交流平台,加快中德、中日等一批国际合作园区建设。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节点城市合作,俄罗斯上乔油气田等项目顺利实施。
三是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强化“一带一路”创新合作网络重要枢纽功能。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建设剑桥启迪科技园等一批海外科技园,吸引包括工业4.0、生命健康研发等多个领域创新机构入驻。建成4个“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加强在先进制造、分子免疫学等重点领域研究合作。搭建“一带一路”技术转移协作网络,促成7000多项跨国技术对接。举办北京国际学术交流季、“一带一路”国家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营等品牌活动,促进与共建国家科技界、青少年的交流互通。
四是坚持互利共赢,拓展国际经贸合作伙伴关系。北京企业发挥高精尖产业和专业服务业优势,积极开拓“一带一路”市场,带动“北京制造”和“北京服务”走出去,基础设施投资和国际产能合作呈现亮点,为当地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市属国企发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龙头作用,积极参与汽车、环保、能源等领域重大项目,新加坡樟宜二期新生水工程运营良好,北汽南非工厂第一辆南非本地组装生产汽车在中南两国领导人的见证下成功下线,印尼巴厘巴板—萨马林达高速公路全线通车。一批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国际业务迅速拓展,在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安全检测、轨道交通等方面形成一批影响力大、美誉度高的国际品牌。我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双边贸易保持较快增长,2021年1-10月,进出口额达到1.01万亿元,占同期货物贸易比重比2015年提升了4.5个百分点。
五是充分发挥文化中心优势,推进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由北京倡导发起的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已发展成为拥有75个国家223个会员的国际组织,发布《“一带一路”旅游走廊节点城市建设倡议》。“藤蔓计划”已帮助1200余名国际青年学生获得实习机会。在肯尼亚内罗毕建设中国(北京)影视译制基地,译制的《奋斗》等一大批影视作品深受当地居民欢迎。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共同实施10个“一带一路”国际卫生健康合作示范项目,搭建面向全球的北京中医药双语远程健康服务平台。
六是打造北京服务品牌,“一带一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累计建立了企业境外服务中心、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基地、“一带一路”双向投资服务平台50余家,为企业开拓“一带一路”海外市场提供服务保障。加强境外投资管理和服务创新,出台《北京市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及投资促进、信用管理等政策措施;推动境外投资备案管理方式线上改革,推动境外投资项目备案、信息服务、全程监管等环节全部网上办理,企业从“只跑一次”到“一次不用跑”。挂牌成立北京市“一带一路”法律商事创新服务平台,“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发布“北京倡议”;北京国际仲裁中心与吉隆坡区域仲裁中心、开罗地区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共同联合发起“一带一路仲裁行动计划”,中非联合仲裁中心内罗毕中心正式揭牌。成功举办2018“一带一路”知识产权高级别会议;开展共建国家知识产权海外预警项目和海外维权援助工作,组建中关村涉外知识产权服务业联盟及专家团队,编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知识产权工作指引。在全国率先落地实施承包工程企业境外资金集中管理,帮助企业减少10%的境内外汇资金汇出成本、节省约15%的资金成本;扩大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外债便利化试点,发债额度由500万美元提高到10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