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下,几位戴着袖套的阿姨,在自家新翻修过的小楼前拍打着晒了一上午的被褥。不远处,清澈的小河上飞过几只水鸟,树丫上几片黄叶转着圈飘落在新铺的水泥路上。短短几年时间位于黄浦江边的闵行区浦锦街道芦胜村,从曾经的乱糟糟,变得既有“颜值”又有“价值”,只用了。“农村工作说难做真挺难,千头万绪,说容易也挺容易,无非是‘多干事’‘多走动’‘多倾听’。”芦胜村党总支书记“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张义民谈起这“三大法宝”笑得很开心,也很自信。
以身作则,多干事
作为一个传统村庄,芦胜村“醒”得很早。初冬的清晨,水面上会起一层薄雾,而一些身穿绿色马甲的村民就在薄雾的掩映下忙开了。正是这些平均年龄超过62岁的村民志愿者,用自己的辛勤与汗水,守护着芦胜村来之不易的美丽村容村貌。
芦胜村的志愿服务模式,诞生于2017年。“当时我挨家挨户动员村民走出来,但应者寥寥。我暗下决心,只要有党员在,这个项目就黄不了。”张义民回忆说,在他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和一些党员群众拿起扫帚簸箕,披上志愿马甲,带头清扫街面。“我们相互约定,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干下去。一开始周围有人默默观望,逐渐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目前,村内党员全部参与志愿团队,参与家庭已占到本地常住家庭的半数以上。”
“在此过程中,有的老党员更是起到了一个人带起一支队伍的大作用。”张义民口中的老党员名叫孙永祥。多年前,孙永祥已经搬离了芦胜村,但他家的宅基地还在村里。“起初,老孙以为志愿服务是有补贴的,他觉得自己有退休工资,就不来掺和了,后来知道并没有补贴,他立即报名加入。”张义民说,“老孙在村里人气很高,他的加入就像竖起了一面大旗,我们的志愿者队伍一下子就壮大了。”
志愿者孙金福打趣说,与进博会志愿者“小叶子”一样,他们是遍布村间的“老叶子”。像孙金福这样的志愿者,村里目前有199位。芦胜村的志愿者团队颇有“芦胜特色”,志愿服务是以家庭为单位,而非个人。“每周都要值班,难免有时候会有突发事情。于是,有的志愿者自己有事时就让家里人顶上,一来二去,就逐渐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志愿服务模式。”说起本村特色,芦胜村党总支书记张义民“门儿清”,“也正因为这个模式,使得我们的志愿服务出勤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闲话家常,多倾听
芦胜村党总支每月召开一次党群代表议事会,党小组长、村民组长、志愿者组长等“九长”加入其中。在芦胜村,议事会可以是在会议室里开,也可以是在村头河边、村民家里。“每一次这样的‘闲聊’,都是村干部、‘九长’和志愿者、村民们沟通的好机会。”张义民说,“大家围坐在一起互动一个小时,畅所欲言,不少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
2019年,芦浦医疗服务站在村里“开张”了。而这个医疗服务站的诞生,离不开张义民和村民们的多次“闲话家常”。
“当时我听到有些村民在闲聊时抱怨看病配药实在不方便。”张义民便把这件事放在了心上。“后来,我们找机会和街道汇报了想要开设医疗服务站的想法,并把周围的医疗资源做了排摸,一并上报给了街道。”此后,街道经过全面分析后决定在芦胜村增设一个医疗服务点位,填补浦锦街道北部医疗资源的相对空白。
这样一来,村里人在家门口就可以看病配药,周边其他村和小区的村民百姓也得到了方便。
深入基层,多走动
对于一名基层党总支书记来说,张义民的党龄并不长,只有5年。实际上,熟悉张义民的人都知道,他以前是开饭店的,2014年回到村里就是想带领村民们一起增收致富。抱着这样的初心,张义民一有空就往村民家跑,了解村民们的实际生活情况。
正是这“闲不住的脚头”,让张义民找到了更好服务村民的切入点。“我在村民家,时常遇到他们家灯泡坏了、水管堵了。由于村里没有专门的物业,村民只能去外面找人来修,”张义民说,“正好当时我们街道在探索‘红色物里乡’项目,推动红色物业进乡村,我立即申请把项目放到芦胜村来试点。”
在村党总支的牵头下,芦胜村与浦恒馨苑的物业进行结对,村民们有水电方面的维修事宜,物业会第一时间派人上门,而村民们也会在党总支的组织下,去浦恒馨苑进行除草等服务。不仅如此,双方还制定了传帮带教制度,物业师傅帮助村志愿者“技能升级”,现在一些小修小补,不少村里的志愿者都能自行解决。
如今,芦胜村在张义民等党员志愿者的带领下,相继获得全国文明村镇、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等一系列荣誉。而张义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想方设法帮助村民增收。
根据村委的方案,村里的4个合作社将被打造成集采摘、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新地标,而附近那座600多平方米的老建筑将被改造为具有乡村特色的“网红”咖啡馆。“我们计划明年大力推进这些项目的落地,争取2024年银都路越江隧道通车时,我们这里也能同步开业。”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