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农业农村经济 > 重点建设

加强流域治理 助力生态振兴

发布时间:2021/07/14
来源:农经司
[ 打印 ]

  福建省永春县地处晋江上游,面积1468平方公里,总人口60万人,素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的美誉,是水源涵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肩负着保护晋江下游600多万人和金门饮用水源的重任。近年来,永春县将流域治理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围绕综合治理、创新管护、融合发展“三个着力点”,大力实施全域治水,累计完成总投资65.8亿元,实施子项目497个,并在全省首创“生态优先、统筹资源,多元治水、综合治理”的流域治理模式荣获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走出一条具有永春特色的生态振兴之路。

  一、综合治理,写活“水文章”

  (一)整合资源,统筹“水合力”。一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变单一为综合。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载体,统一规划、上下联动、条块结合,整体推进全域生态安全水系建设二是统筹项目资金,变一元为多元。捆绑河道治理、环保水源地保护等项目,整合上级补助、社会投资及镇村自筹三方面资金,为综合治理提供资金保障。

  (二)注重生态,提升“水颜值”。一是变防洪为亲水。采用斜坡、草坡、梯级挡墙等形式,建设安全亲水堤防平台二是变生硬为生态。注重柔性治水,按故道治河,维护河流天然形态,为河流保护留出缓冲空间三是变大拆大建为花小钱大积累。种植乡土树种和中小规格苗木,建设水生态景观廊道,不断提升堤岸价值,保护传承水文化四是变快节奏为“慢生活”。沿溪滨建设自行车道、人行步道,打通两岸休闲慢道。

  二、长效管护,创新“水机制”

  永春县充分依托河长制的全面推行,强化地方党政主官作为河流管护第一责任人作用,创新三种管护模式,为水美乡村建立长效机制。

  (一)常态管。一是常态保洁。在城区,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由第三方进行专业精细化保洁;在乡镇,根据河段长度和人口数量配备河道专管员,做好乡村河道日常巡查保洁二是常态考评。日常河道检查考评组按照“三随机”原则,开展河道“月考评”,将发现问题进行电视公布通报,从“面子”上督促各级河长做好河道日常管护。

  (二)智能管。启用“无人机自动巡河”、构建三维高清“数字河流”、开发“河长通”APP,为各级河长提供精准定位、上传下达功能,确保问题及时发现、上报、处理。

  (三)全民管。通过全国首创河长制电视云平台、开通河湖问题举报热线及微信“随手拍”、创建“河长制110”指挥中心等举措,拓宽公众参与渠道,集全民之力,管好河流。

  三、融合发展,激发“水效益”

  永春县结合县域发展实际,通过三个融合,释放治水红利,实现治水效益社会共享。

  (一)与“文化传播”融合。一是建设县级水生态文明展示馆、乡镇水生态研学馆,讲好流域治理故事,获评泉州市科普教育基地二是塑造水文化品牌,将退出后的电站进行改造,打造全民共享的电站咖啡馆、书吧、科普馆,建设余光中文学馆、白鹤拳广场、东关廊桥风情园等沿岸滨水文化主题公园三是承办“世界(永春)白鹤拳大会”、“环泉州湾”绿色永春自行车赛等大型活动,排演河长制一台戏,多角度展示水韵乡愁。

  (二)与“产业发展”融合。一是与旅游产业融合。将水旅游纳入全域旅游规划中,拓展水上游乐、骑行、游船项目,发展滨溪民宿、休闲吧、体验馆等,促进沿溪旅游业态发展二是与农业产业融合。依托沿河乡镇农业特色,建设观光农业园、水果采摘园、农业喷灌园等,打造一批“水生态农业综合体”三是与特色产业融合。结合流域沿线乡镇特色产业,打造香、醋、瓷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以水增色,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三)与“乡村振兴”融合。将流域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相结合,将治水项目倾斜到薄弱村,以治水项目推动全县68个省市县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生态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