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农业农村经济 > 重点建设

从“一花独秀”到“春色满园”——棉乡天门推进乡村振兴的探索

发布时间:2018/07/23
来源:农村经济司
[ 打印 ]

棉花地上瓜果香

黄潭镇,天门棉花种植大镇,全镇5.5万亩耕地,高峰时期棉花种植面积达5万亩,眼下,行走在田间,已再难见到棉花身影,取而代之的是特色农业种植基地和成片的钢构大棚。

初夏时节,黄潭镇万场村已是瓜果飘香,荷沙公路旁,沿途售卖瓜果的农户绵延近1公里,路旁,成片的白色钢构大棚依次排列,成为一道风景。

天门市万场瓜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村种植面积达1150亩,从业农民250余人,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3500元,万场瓜果成为我市的一张地域名片。

在黄潭镇白龙村,群星泽龙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蔬菜大棚内,鲜红的小西红柿挂满枝头。去年7月,该合作社落户黄潭白龙村,流转土地120多亩,建起134个钢构大棚,专门种植樱桃小番茄。

合作社生产负责人徐行说,这种樱桃小番茄一亩田产量在6000公斤左右,产值约3万元,是种棉花收益的近10倍。

在黄潭,像万场瓜果、群星泽龙这样的专业合作社不在少数,诸如梦丽马、三军菊花、树莓基地、草莓采摘、葡萄种植等特色种植业遍布荷沙公路两旁,成为地方产业支柱。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该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20多家,流转土地面积过万亩。

黄潭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天门棉产区转型的一个缩影。没有了棉花产业的束缚,曾经的棉产区纷纷转型,出了一片新天地。在曾经的棉田里,长出了张港8万亩花椰菜,多宝10万亩萝卜,蒋场3万亩中药材、菊花,推广稻田综合种养20万亩……

产业融合新业态

新型经营主体的崛起,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活的不仅是农业种销产业,更带活了农旅融合发展的新业态。

5月,桑葚成熟的季节。13日上午,黄潭镇知青农庄,前来采摘游玩的游客成群结队,通村公路旁,小汽车一辆挨着一辆。农庄老板姚蓉维持秩序,接待游客,忙得不亦乐乎。

姚蓉此前在深圳工作。她看中家乡农业转型的商机,201610月落户七屋岭村创办知青农庄,占地面积300亩,计划用三年时间打造一个集现代农业、旅游采摘、餐饮服务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今年,该农庄首次推出桑葚采摘项目,25亩桑葚园日均接待游客300多人。

在黄潭,围绕荷沙公路已形成了半径10公里的观光采摘园区,集中了葡萄种植、草莓采摘、菊花观赏、瓜果采摘等一系列农旅产业,黄潭镇党委书记鄢池斌表示,围绕城乡一体化大做农业转型升级文章,让农业农村与城区市民对接互补,城里人的花圃子、果园子和菜篮子建在了农村,走出了传统农业种、售脱节的旧模式。

在天门市棉产区,围绕高效、有机田园建起的生态农庄、特色民居,有效促进了产业融合发展,助推了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曾经的棉花田成了放心菜园、精品果园、生态茶园。

转型发展正当时

一花独秀春色满园,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了逆势起跳。来自政府工作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1817家,2017年增加到2486家,3年时间里增加了600多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调、强、促、建、改五字经思路,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种养殖结构,不断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在调优农业发展质量上,对连片500亩以上田间工程达标的稻鳅、稻虾共作面积,每亩奖补1000元;壮大富硒产业,对年销售富硒产品过千万元的企业实行奖励;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支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对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品牌认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奖励……

在强化农村发展基础上,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开展沟渠清洗疏挖和涵闸泵站的维修改造,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改善乡村交通环境,推进城乡互联互动;开展面向农村、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提供了温床,成为推进棉乡转型升级的原动力。

棉花退出历史舞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唱起了主角,产业融合转型发展,乡村振兴逆势起跳,尽显勃勃生机。

 

天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