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县韦庄镇东白龙村流转土地285亩,2017年9月动工新建温室冬枣扶贫产业园,通过“村党委+合作社+园区+贫困户”的模式,采取产业脱贫引导资金入股,股金分红的形式,吸纳40户贫困户发展温室冬枣产业,每户年分红1000元以上;产生效益后,贫困户除打工收入外,每户年享受扶贫园5%保底2000元的收入分红。该扶贫产业园建成后,村集体收入将超过150万元。
庄头镇宋家庄村采取“镇党委+村党支部+合作社+帮扶单位+园区+贫困户”的模式,2017年7月开始建设设施韭菜扶贫产业园,贫困户每户1棚拱棚韭菜,全村21户贫困户全覆盖,选用寿光雪韭新品种,引进甘肃武山拱棚韭菜反季生产新技术,采用“大膜+2至3道防寒保温膜”增温保暖,每年可收割反季韭菜两刀,丰产期每棚产量6000斤以上,贫困户户均年增收万元以上。2018年元旦、春节已收割韭菜两茬,棚均产量4000斤,贫困户户均收益5000多元,最高达到6000多元。
这是该县在扶贫产业园发展中探索出一园走活“三步棋”的缩影。
澄城县小农户分散经营的传统模式,致使农业专业化、现代化程度低,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和指导,生产成本高、标准不统一、产业链条短、效益不明显,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形势的发展。贫困群众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缺市场,难以通过产业稳定增收脱贫,新型经营主体在组织和带领小农户抱团发展,对接“大市场”上缺乏载体和平台,集体经济薄弱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短板和瓶颈。
去冬以来,澄城县委、县政府综合产业扶贫、壮大村集体经济、发挥新型经营主体作用等多种因素,提出扶贫产业园村村全覆盖的思路,通过产业园建设,走活“三步棋”,即:产业覆盖全县所有贫困户,实现贫困户产业全覆盖;为集体经济壮大搭好架子,铺好底子;为新型经营主体作用发挥搭建平台,培育载体,实现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达标脱贫摘帽。
壮大产业全覆盖
在消除贫困实践中,要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如何帮助贫困群众正确发展产业和有效使用资金。澄城县按照“建设大园区、发展大产业、带动大脱贫”的思路,根据不同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利用市场化理念整合扶贫资源。通过建设扶贫产业园,形成产业带动、精准帮扶的新型扶贫模式,把解决贫困群众个体脱贫问题,转化为统筹解决贫困群众共同面对的产业、资金和技术困难。形成“一园走活三步棋”特色产业布局,建设146个各类扶贫产业园,覆盖全县所有贫困户;为集体经济壮大铺好底子;为新型经营主体发挥作用搭好架子。
4月15日,记者来到冯原镇黎光村扶贫产业园时,二组贫困户刘福元正在园内锄地,这几天相对比较的忙碌,他几乎每天都来园里干活,看到记者,他放下了手中的锄头,讲起了他的故事:破败的老屋,患有慢性病的妻子,还有土地上有限的收成,让已过耳顺之年的刘福元常常在夜里嗟叹。村里像他这种情况的贫困户不在少数,因为技能单一,缺乏市场经营意识,一年的辛苦勉强维持温饱。
“有了扶贫产业园,就有了生蛋的鸡。”提起村里的脱贫产业园,刘福元的脸上有了光彩。他指着成片的树苗告诉记者,整个产业园占地200亩,栽的是从外地引进的高质量自根砧苹果,今年村上还发展林下经济,在产业园新栽苹果树行间全部套种红薯,加工成粉条,由合作社进行销售。不仅如此,村里还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下,采用“带动式”产业扶贫新模式,让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中获得土地租金收入、入园务工收入等共计3项收入。刘福元给记者算了一本账:“贫困户以每亩400元的租金出租土地,每天进园打工还有100元劳务费,且年底还参加了村上的‘244’比例分红,产业园收入村集体占2成,贫困户占4成、新型经营主体占4成。”他充满希望地给记者盘算道:“这几年,澄城的红薯粉条纯手工、价格很好,粉条经过合作社包装,每斤卖到10元钱,一亩红薯毛收入能达到5000多元,除过各种投入,每亩净落两三千元,到时候,我们贫困户能拿4成,这是今年的现成收入。现在看着是没地了,没农活了,但是这样算下来比我种地收入还高,将来,苹果树长起来了,咱的收入更高了。”新的机制点燃了贫困户的脱贫热情。如今,整个园区已初具规模,刘福元每天起早贪黑劳作,他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实现增产增收,确保年底分红。
庄头镇雷家洼村金银花扶贫产业园去冬今春共栽植金银花300亩,按照每户贫困户一亩金银花的标准,雷家洼村44户贫困户做到了全覆盖。同时,还覆盖了临近的堡城村52户贫困户、袁家河村44户贫困户。记者看到金银花苗行列整齐,成活率很高,几十名群众正在地里套种丹参。村总支书记焦宏民告诉记者:“300亩金银花2年后进入盛花期,根据现在的市场行情,保守估计,每年亩收入3000元以上,产业园今年套种100亩丹参,50亩大葱,100亩花生,每亩丹参能出二三百斤参,回收价每斤14元,刨过1000多元投资,每亩净收入一两千元;大葱每亩产6000斤鲜葱,按往年行情,能收入3000多元;花生每亩收入2000多元,这样就做到长短效产业结合。”他扳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三笔账”:一是“扶贫账”,“今年的短效产业,我们让贫困户拿40%,让贫困户当年拿到收入,靠产业增收脱贫,金银花见效后,将来每户就有了稳定的增收渠道,确保不返贫”。二是“集体收入账”,“村集体在产业园每年拿20%的收入,集体有了收入,就可以干一些公益事业,村干部说话腰杆也就硬了”。三是“产业账”,“雷家洼村缺水,灌溉困难,这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首要难题,以前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发展不起来,这几年种植中药材,主要是黄芩、柴胡、远志,三年才出一次药,来路慢。村上与双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合作,合作社也有了发展的方向和抓手。现在扶贫产业园建起来,连片种植金银花,产业升级了,每年都有收入,同时,产业园规模化经营,节水灌溉、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也能配套了,现在,县上给这300亩产业园配套了节水灌溉,生产有了保证,再也不看老天的脸,大家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2018年,澄城县以整县脱贫摘帽和农业产业全面升级为总目标,聚焦贫困户增收、集体经济壮大,提出“扶贫产业园村村全覆盖、贫困户长短产业户户全覆盖”的战略部署和要求,开春以来,县镇村凝心聚力,举县一致全力推进扶贫产业园建设。扶贫产业园以苹果、樱桃、花椒、杂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为主,由村集体组织实施或村集体引入(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吸纳贫困户参与经营(入股),采用“党支部+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或“党支部+园区+集体经济组织+贫困户”等模式建园,实行技术托管、技术帮带,以及折股量化、股金分红等形式,通过入股、参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和村村合作、村企共建、扶贫开发等多种形式,增加贫困户收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单个产业园规模在100亩以上,户均1亩以上,覆盖全村贫困户。产业条件好、发展意愿强的村,在“一村一园”的基础上,可以选择2—3个优势特色产业,按照“一村多园”的模式,发展2—3个扶贫产业园。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村联合发展千亩以上集中连片产业园,做大规模,做强产业,达到优势特色产业覆盖100%贫困户、80%以上村民、70%以上耕地。截至目前,全县共建设扶贫产业园146个,基本做到了村村产业园全覆盖,总面积30399亩,联结贫困户10071户34665人,138个产业园已栽植到位,其余8个正在抓紧实施。
技术帮扶破难题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也是难中之难,哪个环节也不能“掉链子”。在发展扶贫产业过程中,该县把技术帮扶作为产业脱贫的关键环节,强化靠前服务、靠近实训,重心向下、土洋结合、实用实效,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该县建立了产业脱贫技术帮扶“110”指挥中心,成立10支小分队,包抓指导10个镇(办);吸纳农业技术专家、新型经营主体、职业农民3种技术人才;组建种植、养殖、设施、林果综合4支服务团队;配备5辆110技术服务直通车;抽调400名产业脱贫服务“小红帽”。依托“110”平台统一调度,通过电话热线、上门入户等方式,组织服务突击队24小时全天候解决贫困户技术难题,实现传统技术培训向现场技术帮扶的根本性转变,有效打通产业扶贫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该县产业脱贫技术帮扶“110”指挥中心共对163个村开展了专题技术服务,受惠群众28000余人;受理群众求助85次,出动“小红帽”服务分队63次,为260余户贫困群众解决了产业发展难题,赢得了一致好评。
韦庄镇楼子斜村段植生因缺乏养蜂冬季管理技术,蜂群部分死亡。他立即求助农技服务110,养蜂专家立即上门服务,提供技术指导,讲授养蜂知识,解了燃眉之急,挽回了经济损失。“当时,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却没想到专家会上门,而且那么迅速,党的政策真是好。”谈及农技服务110,段植生满脸的欣喜和感激。
盘活资金尽其用
扶贫见成效,资金使用到位是关键。该县财政部门综合研判,全盘谋划,除国家有明确用途要求的,其他涉农资金都要纳入整合范围,整合资金总规模不低于2亿元,全部用于支持产业扶贫。全县安排切块到镇(办)项目资金1亿元,切块到镇(办)的资金、项目由镇(办)统筹安排使用、部门监督评估。围绕产业园发展的道路、水利设施等,配套专项资金,由镇(办)提出项目清单,有关部门专项资金予以配套。对县内规模大、信誉好、产业链长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其参与产业扶贫,按照带动贫困户的数量和成效,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予以支持。同时,该县围绕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扶贫产业园配套设施建设等重点,共安排扶贫专项资金9120万元,其中产业直补项目9个,资金694万元;产业园建设项目153个,资金4980万元;互助资金项目64个,资金1636万元;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5个,资金1000万元;金融扶贫项目安排贴息资金400万元,风险金300万元;能力建设项目安排贫困户实用技术培训资金60万元,目前项目均已启动实施,用足用好扶贫专项资金。
今年该县的产业扶贫工作,通过整合2亿元资金,1亿元切块到镇的制度安排,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政策导向,极大激活了各类资源要素的潜力,极大激发了镇办发展产业的自主性,极大激励了镇办干事创业的热情。县上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对10个镇办逐一督查,现场指导,压力传导到位有力。各镇办切实履行产业扶贫主体责任,党政一把手带头进村蹲点,选产业、编规划、订方案,靠前指挥,一线办公,谈产业如数家珍。庄头镇在巩固去年扶贫产业园的基础上,加大对中心园区投入力度,实现对贫困户多轮产业覆盖;尧头镇举行全镇6个村扶贫产业园集中开工仪式并现场直播;城关街道办借力使力,利用农发水保项目,建成千亩樱桃园;韦庄镇提出“一红一黄两葡萄,三个园区八花椒,800亩丹参包后腰”的通俗口号;冯原镇成立由村监委会主任、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贫困户代表组成的园区收益核算小组,建园伊始就实行专账专做、专人管理;交道镇把扶贫产业园建设和旅游观光线路结合起来同步实施等等,都很好地推动了工作,收到了实效。在园区建设上,基层班子硬、干部能力强的村,采取“村集体+产业园+贫困户”模式,村上直接建园,统一经营;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的村,推行“村集体+新型经营主体+产业园+贫困户”模式,村集体协调流转土地,以项目、资金参股入股,委托新型经营主体建设运营。在联结贫困户上,采取优先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入园务工领取薪酬或集体统一经营,年终按照扶贫协议享受收益分红或贫困户以各类产业扶贫政策入股,享受资产分红等形式,带动贫困户通过产业增收脱贫。
渭南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