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寿光市坚持以安全、绿色和科技农业发展为导向,从产业结构调整、监管体系创建以及绿色生产技术推广等方面发力,大力实施“品牌提升”战略,推动蔬菜产业由注重数量向提升质量转变,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围绕农业提质增效,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为解决好种的问题,近年来,寿光市大力开展大棚“两改”工作,优化种植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设施水平,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程度。2016年以来,全市共建设“两改”区9万亩,新建大棚15000多个,其中100亩以上集中连片“两改”园区130多个,90%以上的新建大棚采用水肥一体化、智能温控等物联网技术。结合产业调整,大力发展村“两委”领办合作社,进一步提升了蔬菜产业组织化、标准化程度。目前,全市村“两委”领办的合作社达到210家。为更好体现农产品优质优价,实现“寿光蔬菜”的品牌价值,我市引导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开展品牌创建,累计认证“三品”农产品552个,5000多种蔬菜、种苗实现网上销售,农业电商年交易额达26亿元。下一步,围绕高端蔬菜品牌化销售,我市将借助现有的溯源交易平台,拓宽寿光蔬菜的高端销售渠道,实现“精品高端、优质优价”的产地品牌销售模式。
围绕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寿光市坚持“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发展思路,每年拿出3000多万元,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根据蔬菜产业布局,制定了水肥一体化试验、示范方案,多年来累计推广12.6万亩,每年节水约1500万方至1800万方,节肥1万多吨。针对设施蔬菜土壤问题,大力实施沃土工程,为蔬菜增产优质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提高蔬菜绿色防控水平,大力推广生物农药、物理灭杀等技术。为实现清洁生产,大力推广蔬菜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年处理秸秆达80多万吨,处理率达70%以上。同时,为更好地整合推广各类绿色生产技术,2017年,我市规划建设了总占地3000亩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集成示范区,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进行集中示范、展示。力争到2020年,全市设施蔬菜土壤有机质提高到1.8%以上,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农药、化肥实现负增长,构建起肥沃、安全的蔬菜产地环境。
围绕放心农业发展,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监管机制方面,健全了市农安办统筹监管,镇街属地管理,村联防联治的市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纳入镇街和村两级综合考核。在监督执法方面,组建了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各镇街道也成立了农业执法中队,并在全市975个行政村选聘了988名村级监管员。在质量检测方面,建立了以市检验检测中心为龙头,镇街检测机构为骨干,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组织及村级市场检测机构为补充的市镇村三级检测体系,每年市镇两级抽检蔬菜产品5万个以上,未经检测或经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一律不准收获上市,对出现问题的追根溯源,坚决把住从田头到餐桌的每一条防线。
围绕蔬菜品质提升,大力推进标准体系建设。蔬菜产业全程标准化建设是蔬菜产业提升的关键。为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我市与科研院所深入合作,规划了800亩的寿光蔬菜产业创新研发基地,组建了30人的品质蔬菜标准制定专家团队,一方面,针对产地标准化,按照高于绿色A级标准要求,制定寿光蔬菜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实现蔬菜生产的标准化提升;另一方面,针对销地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与德国拜耳等公司合作,制定良好农业操作规范,实现与国际质量标准的接轨。借助前期的经验积累,现已编制完成寿光品质蔬菜标准初稿,包括通则类标准规范10项,涉及37种作物的生产技术规范44项。
寿光市发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