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汉旗位于赤峰市东南部,辖18个乡镇苏木街道办、243个嘎查村居委会、1834个自然村,是全市人口大旗,全旗有60万人口,农业人口50万。敖汉旗经济基础差、底子薄,是国家级贫困县,目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7500人,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敖汉旗积极探索,创新机制,实施了“产业引领、金融助推、合作互助、企业嫁接、收缩转移、资产收益、医疗救助、养老保障”八种扶贫模式,确保了脱贫攻坚工作的强力有序推进。
产业引领扶贫模式。敖汉拥有“全球500佳”“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桂冠,“敖汉小米”“敖汉荞麦”是国家地理标志品牌,牛羊猪鸡四大主导产业和驴鹅粮菌四大特色产业资源雄厚并享誉区内外。突出产业引领模式,就是推广一种脱贫离不开产业的理念,将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牧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收益。一是种植业实施“两压缩、两增加”战略,压缩玉米、高粱种植面积,增加杂粮、经饲作物种植面积,形成了以谷子为主的绿色杂粮产业;二是养殖业实施“一减三增”战略,保留优质小尾寒羊母本一胎多羔优势,减少小尾寒羊出栏,增加优质杜寒杂交育肥羊、生猪、肉驴出栏总量;三是林产业实施“一减三增两改”战略,减少退化林分,增加水果经济林、文冠果、樟子松种植面积,山杏改接大扁杏,抚育改良沙棘林;四是建立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做到“龙头企业挂靠到产业链上,各种组织建在产业链上,致富能人聚在产业链上,贫困户富在产业链上”,形成旗有龙头企业、乡有种养基地、村有发展项目、户有增收产业的多元产业支撑新格局。
金融助推扶贫模式。俗话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没钱”让贫困百姓脱贫更是难上加难。敖汉旗紧紧抓住“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用金融助推扶贫模式解决贫困户发展生产资金短缺的难题。一是利用“2联1”“3联2”方式,结成联保小组进行互相担保,形成了穷联富、富带穷、大户带小户的帮扶链条,解决了贫困户贷款难、贷款额度小等问题。二是实施政、银、企、户合作,紧固政府、银行、企业、农户的利益链接。2017年,已发放贷款10529.6万元,其中“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发放6369万元,覆盖9个乡镇20个村1307户3241口人, “中和农信”小额信贷发放1316.6万元,覆盖110个村1621户,“互助资金”试点项目发放461.2万元,覆盖19个村892户,其中贫困户219户;市级“强龙贷”发放600万元,扶持丰泽粮贸、刘僧米业2家龙头企业。目前,金融扶贫放贷量达到10.07亿元,其中“金融扶贫富民工程”8.9亿元,“中和农信”小额信贷3606.6万元,“互助资金”试点项目2542.91万元,强龙贷600万元,肉驴专项推进贷款4960万元。
合作互助扶贫模式。把种植业和养殖业做成产业,把农副产品做成商品,光靠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一个好的合作组织,没有发挥能人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再好的产业也不可能做大做强。通过“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将贫困户组织起来,组织贫困户以土地和农机具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按照“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使贫困户在得到土地分红的基础上,解放劳动力从事其他产业,进一步拓宽了增收渠道。木头营子乡呼格吉乐肉羊合作总社借助国家机关定点帮扶有利契机,引进澳大利亚纯种杜泊种羊胚胎,采取胚胎移植技术进行小尾寒羊杂交改良,带动了周边贫困户实现增收;新惠镇扎赛营子村惠隆杂粮合作社通过扶贫项目支持,将土地、资金集中起来,发展以“敖汉小米”为主的有机杂粮产业,带动了周边贫困户实现人均增收。“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市场走”,解决了个体贫困户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差、技术含量低、产业链条短、信息闭塞、资金利用率不高、竞争力不强、应对市场风险弱等问题,实现了“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富裕”的目标。
企业嫁接扶贫模式。良好的企业都能够自觉地承担“造福一方百姓”社会责任。敖汉旗拥有中敖集团、东阿阿胶等13家扶贫龙头企业。选好、选准龙头企业,利用龙头企业技术成熟、市场稳定的特性,建设种养基地,完善联结机制,通过技术嫁接、资金嫁接、市场嫁接等方式,让贫困户成为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一是技术嫁接,龙头企业为养殖户提供全程技术指导,降低了养殖户的养殖风险;二是资金嫁接,龙头企业为养殖户反担保,扩大了饲养规模,增加了养殖效益;三是市场嫁接,龙头企业以保护价回收牲畜,可以使贫困户有效规避市场风险。目前,全旗有13家龙头企业参与了嫁接扶贫,敖汉旗现在实施的租赁式扶贫新方式就是企业与贫困群众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较好典型,由东阿集团内蒙古东阿黑毛驴有限公司与旗政府各出资1000万元,建立2000万元的扶贫肉驴产业租赁基金,用于购买基础母驴,在商业保险保障后,租赁给有劳动饲养能力、有简易棚圈、有饲草料保证、缺少发展资金的贫困户每户饲养2—3头,所有出栏的毛驴由公司进行回收。按每头基础母驴1万元计算,租赁基金可购买2000头基础母驴,可覆盖贫困户670户以上,每个贫困人口养一头基础母驴年可稳定收入2000元以上。企业嫁接扶贫模式,扩大了产业规模,延伸了产业链条,带动了贫困人口增收致富,企业有了发展的基础和空间,贫困户有了进入市场的直通车,企业发展、农民受益 ,实现了“双赢”。
收缩转移扶贫模式。依山傍水、炊烟袅袅的田园生活,让人神往。为了留住美好的家园,改变恶劣的生产、生活和生存环境,敖汉人民进行了顽强的抗争,但是仍有“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地区。结合小城镇去库存、旅游扶贫、产业园区建设,实施移民新区集中安置、产业园区域易地安置、旅游资源共享安置、工业、物流园区务工安置、幸福大院互助供养等多种方式,积极稳妥地实施收缩转移。一是通过移民新村集中安置。针对部分村组居住条件差的实际情况,按照“政府统筹、群众自愿、自我管理、全面改善”的原则建设移民新村。二是利用去库存政策易地安置。发挥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优势,将“去库存”与扶贫移民有机结合,既保证了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又扩大了小城镇规模。三是依托旅游资源就业安置。把旅游区内的商业房出租给有经营能力的搬迁户开展“农家乐”等旅游产业,再利用租金对无生产能力的搬迁户进行扶持,解决了无劳动能力和无经营能力贫困户脱贫问题及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的就业问题。四是发展产业园区定向安置。依托东阿集团,采取“公司+基地+小区+养殖户”的模式,将贫困群众迁入适合发展地段集中安置,每户配建100平方米养殖棚圈,搬迁户与东阿集团签订肉驴销售合同,引导搬迁贫困户发展肉驴产业,使他们有业可就、稳定脱贫。“十三五”期间计划易地扶贫搬迁6887人,精准“拔穷根”、攻坚“挪穷窝”的战役正在进行中。
资产收益分配模式。随着脱贫攻坚进程的推进,大部分有生产能力的贫困户已经脱贫,现有的贫困户多数是老弱病残、鳏寡孤独的贫困户,是贫困程度深、发展能力弱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在这些贫困地区有针对性地将“资金”折股量化为“资本”,通过大户带动、代耕代养、合作社互助、入股分红等形式进行资产分配,可以使贫困群众通过入股分红及返本计息获得长期稳定的资本收益。在充分尊重个人意愿的基础上,整合财政涉农涉牧资金1亿元,针对无生产能力的贫困户,将资产收益扶贫和社会兜底扶贫相结合,以村为单位入股实力强、信誉好、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研究选定合作方、贫困户本人签字认可,按代耕代养、合作社互助、入股分红等形式进行资产收益分配。严格按照“两合同、一契约”签订合作协议——乡镇政府与企业签订投资收益合同、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签订资产收益分配合同、村委会与贫困户签订资产收益契约,确保贫困户获得合理分红。目前,全区18个乡镇苏木街道202个嘎查村8005户12992人分解到计划投资6227.5万元的资产收益项目当中,形成可持续、稳定的脱贫保障体系。资产收益模式实现了贫困群众“土地流转赚租金,资产入股分股金,将来打工挣薪金”的有效衔接、良性循环。
医疗救助脱贫模式。“救护车一响,一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三年活白干;十年努力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这是对大病突袭一个家庭后的形象描述。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家庭来说,大病就像潘多拉的魔盒,一经打开,灾难便难以关闭。在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因病返贫,让贫困户雪上加霜。一是开展签约服务。由全科医师、乡村医生组建了128个健康服务队,与因病致贫、返贫群众签约,免费提供“四个一”服务:即每户进行一次健康扶贫政策宣传、每月进行一次家庭健康服务随访、每季度开展一次健康教育、每年进行一次免费体检。二是实施智慧医疗。全旗投资187万元,在村级卫生室配备了202台健康一体机,做到了贫困群众七项基础检查不出村,并建立了数字健康档案,实现了视频远程诊疗,形成“首诊在基层、转诊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分级诊疗便捷通道,节约了贫困群众的就医成本。三是建立“大病基金”。为建立社会保障以外的长效补充机制,创新设立“大病爱心救助基金”,对符合条件的大病患者,经过各类政策报销后,对自付费用超过1万元的,“大病爱心基金”进行再救助,医疗报销比例提高到85%。 四是实施全面健康保险,通过商业保险等形式实现风险兜底,力保爱心基金的长效利用,为贫困群众大病患者筑牢最后一道返贫防线。医保先行、低保救助、部门跟进、基金补充、保险兜底,敖汉旗在“医治”因病致贫返贫上开出了大“药方”。
养老保障扶贫模式。积极探索农村特困人员养老的新模式,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社会救助制度、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制度相衔接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将符合条件的特困人员纳入到救助供养范围,切实维护他们的基本生活权益。一是对全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无子女或者有子女但没有赡养能力的贫困老人,通过采取“集中居住、分散生活、自我保障、互助服务”模式,先后投入资金近亿元,建设乡镇敬老院17所、农村互助幸福大院30处、旗民政综合社会福利中心1处,可安置农村特困老人、尤其是失能和半失能的特困人员2500人。二是结合扶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建设敖汉旗新惠中心敬老院和儿童福利院,对他们实施托底保障,投资1300万元,建设楼房5500平方米,容纳床位230张,完全按照老年人入住需求进行设计,内设院民宿舍、活动室、医务室、厨房餐厅及监控、应急呼叫系统等相关配套设施,通过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统筹购买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服务,为所有完全或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且有意愿的特困人员提供集中供养服务。三是对有能力自己独立生活的分散“五保”对象和特困人员,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全额资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发放供养金及日常救助来为其提供基本生活条件,让他们吃、穿、医、住、葬等无后顾之忧。养老保障扶贫模式,为全旗特困老年人编织了一张“立体救助、兜底保障”的扶贫安全网。
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内蒙古赤峰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