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农业农村经济 > 乡村振兴

湖北省农业产业园经验做法

发布时间:2022/01/21
来源:农经司
[ 打印 ]

  (一)以规划为引领,着力强化融合发展顶层设计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结合湖北实际印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全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作出全面部署。省委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全省从农业产量大省向农业产业强省转变。二是强化规划引领。在《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作出具体部署,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载体,深入实施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加大国家和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创建、认定和推进力度,推动全省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明确,“十四五”时期要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从以单一的农副产品生产为主向科研、生产、加工、贸易、观光休闲旅游等全产业链拓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强省。三是强化工作机制。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农业农村厅、省经信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商务厅、省文旅厅等部门负责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工作,有关部门结合自身职责,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在政策制定、示范园建设、项目推进等方面通力合作,强化对地方的政策协调和业务指导,形成工作合力。

  (二)以产业为根基,着力巩固融合发展基础

  一是夯实第一产业发展基础。始终把第一产业发展作为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坚持发展高效、立体、循环农业,在做优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上下功夫,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规模、特色和质量,促进农业增效和价值链提升。《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推进“六谷”建设,发展壮大十大千(百)亿特色农业产业链,形成了小龙虾、茶叶、柑橘、食用菌、中药材等具有荆楚特色的优势农产品,2019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6 681.9亿元。各地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特色,积极推进特色农业发展,潜江小龙虾、恩施硒茶、随州香菇等15个优势农产品种植区获评中国特色农业优势区。二是提升第二产业发展质量。着力做精做深农产业加工业,不断加深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提升农业附加值,提高农业竞争力。宜都市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建立集柑橘苗木繁育、种植、包装、冷藏保鲜、精深加工、农超对接、水果配送、电子商务、进出口贸易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实现了柑橘“吃干榨尽”全产业链。麻城市新建菊花育苗工厂、菊花芽菜漂烫冷藏加工厂、全自动福白菊花加工厂,着力提升产业科技含量。三是拓宽第三产业发展广度。积极拓展农业多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农村产业价值链。麻城市深入挖掘菊花文化、观赏、食用、保健等内在价值,开发“菊花+旅游”“菊花+大健康”“菊花+美食”“菊花+会展”“菊花+文化”等新业态,构建菊花种植、菊产品加工、菊花观光旅游会展、娱乐休闲康养、文化教育科研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三)以融合为要义,着力创新融合发展模式

  一是着力探索融合模式。积极引导各地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大力探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涌现出了多种融合模式。郧阳区突出产业链前后延伸,从单一产业链延伸、产业间延伸和区域农村产业延伸三个维度,探索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菌棒有机肥生产—油橄榄基地土壤改良、农副产品加工产品销售—乡村生态文化旅游融合、拓展农业社会服务业等融合模式,实现了三产集群化发展。二是着力培育经营主体。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扶持、规划引导等方式,着力为农村产业融合主体的发展壮大营造良好的环境。出台《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疫后重振加快转型若干措施》,开展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认定,重点培育一批综合收入超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65家。三是着力发展新业态。大力强化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注重把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重点镇特色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结合起来,增强了农村发展活力。阳新县大力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培育了阳新通青年创业公社等电子商务企业,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络站点,为“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以要素为支撑,着力保障融合发展需要

  一是强化资金土地保障。省政府每年安排省预算内资金7 000万元支持示范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建设。省发展改革委、农业发展银行湖北省分行联合印发《湖北省乡村振兴项目融资规划(2020—2022年)》,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全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农业设施有条件使用永久基本农田。宜都市在全省首创设立规模为1亿元的科华(宜都)县域科技创业投资基金,争取省科技厅引导基金参股,通过股权投资、资本嫁接,做大做强科技型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设立3 000万元创业扶持基金,助推小微企业发展。二是强化科技支撑。始终坚持科技兴农,充分利用高校院所科教优势,积极引导农业科技在农业产业链中的转化应用,提升产业融合科技含量。郧阳区坚持研发引领、技术融合,充分发挥对口协作优势,围绕农业技术科研应用,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有效突破产业链融合的技术瓶颈,鑫榄源公司开展全产业链创新研究,取得发明专利4项。三是强化政策环境。鼓励各地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公共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等方面大胆探索,敢于创新,多渠道增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支撑。郧阳区政府积极落实电费补贴、气改补贴等项目,对示范园给予税费、财政、用地、水电、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税费成本,为国家示范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以富民为本,着力提升融合发展效益

  一是巩固利益联结。坚持把生活富裕作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终极目标,着力巩固农户与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村环境改善、农民增收致富。鼓励各地积极探索流转聘用、土地托管、反租倒包、股份合作等经营方式,以及“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民”等产业组织方式,形成了最低收购价、“订单+股份合作”“农民入股+保底分红”、利润二次返还等多种紧密型的利益联结形式,促使农民收租金大、挣薪金、分股金,有力地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二是改善人居环境。坚持以绿色生态、循环利用、加工增值为导向,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打通生态链约束瓶颈,以农村产业绿色发展推动乡村生态宜居。五峰县充分发挥农业生态功能,改造提升茶基地,成功创建1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以生态集成技术建设出口欧盟茶叶基地,建成青岗岭万亩“中国美丽茶园”。三是助力脱贫攻坚。着力推动产业扶贫,以产业发展带动稳定脱贫,以产业兴旺夯实振兴基础。在国家级示范园创建中向贫困地区倾斜,前两批9个示范园有5个位于国家级脱贫摘帽县,安排省预算内资金2 000万元支持深度贫困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建设。推动各地积极探索“扶贫+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激励、引导龙头企业参与脱贫攻坚。

  湖北省发展改革委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