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决克服“疫后综合症”,打造仙桃“富春山居图”。
一、定好主基调,让乡愁记忆留得住。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把握城乡融合基调,让仙桃留得住乡愁、看得见发展。一是一盘棋系统谋划。坚持城市社区治理、“擦亮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三位一体”系统谋划,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一体推进,以“1+N”模式,每年建设50个核心示范村,辐射带动周边100个整治村,串点连线成面,不搞零敲碎打。二是周期性观摩拉练。制定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暨“擦亮小城镇”行动三年实施方案及拉练考评办法,每年三次观摩拉练,明确看增量不看存量、看整体不看局部、看特色不看一般、看成效不看数据“四看四不看”,既结经济账又结政治账。三是项目化统筹推进。聚焦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脱贫攻坚、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大数据应用、国土综合整治等七大短板,跨部门整合资金,项目化推动建设。目前,已召开项目评审会10次,入库项目379个,拨付资金14.9亿元。
二、走好融合路,让乡亲腰包鼓起来。一是为农业发展培育新主体。坚持三乡工程引主体、特色板块育主体、政策扶持壮主体,引进投资12亿元的湖北裕灌新建全国规模最大双孢菇种植加工基地,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51家、产值436亿元。二是为农村经济丰富新业态。大力发展“农业+”新模式新业态,新建农旅融合项目13个,以产业融合加速美丽乡村建设,梦里水乡文化旅游区获批直管市首家4A级景区。三是为农民增收拓宽新渠道。推广“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吸纳贫困户全员入社,流转收租金、务工挣薪金、合作赚现金、分红享股金,累计培育农民合作社1761家、家庭农场1301家,社员超过16万人,人均纯收入2.8万元。四是为农副产品打开新市场。全市建设农村电商服务点268个,发展涉农电商企业23家,去年网销农产品2.8亿元。特别是疫情以来,线下推进农副产品“点单式”供应大型商超、集贸市场,线上与小米、京东等电商合作建立网上销售平台,打通菜园子去库存与餐桌子保供给的“微循环”。
三、打好组合拳,让乡土活力放光彩。一是基础设施“补漏”。累计投入20多亿元,新改建“四好农村路”585公里、产业通道318公里。新改扩建学校16所,建成“幸福食堂”71个、生态公墓177处。二是环境整治“升级”。以爱国卫生运动为抓手,全域开展庭院整理、垃圾清理、粪污治理、污水处理,全市694家规模养殖场达标整改,16座镇级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农村雨污管网接通4.5万户,新增造林5万亩,新华社点赞仙桃市通顺河流域水环境整治成效。三是改革创新“赋能”。顺应民意开展村庄集并,统筹推进三资清理、股份权能改革,深化确权成果应用,带动土地流转72万亩,每年发放合作金融贷款亿元以上。四是移风易俗“铸魂”。成立村级红白理事会465个,重拳治理人情歪风、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农村呈现出唱歌跳舞多、抹牌赌博少,邻里和睦多、扯皮吵架少等“四多四少”新气象。
四、种好责任田,让乡村治理更有效。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加强党建引领,优化乡村治理。一是发挥支部主阵地作用。实现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星级达标、村(社区)干部市级联审、教育培训“三个全覆盖”,整顿软弱涣散村71个,选聘大学生村干部161人,筑牢美丽乡村建设战斗堡垒。二是培育三农主力军队伍。实施现代农业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出台激励“土专家双创”11条,“黄鳝大王”童国兵、“桃树大王”许先平等30多名“田教授”成为美丽乡村建设带头人。三是激活群众主人翁意识。以创建全国乡村治理试点市为契机,每村组建1个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定期开展星级文明户、仙桃楷模等评选,引导群众自主自愿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仙桃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