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盛经开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实举、出实招,从“聚”才、“育”才、“用”才三方面着手,汇聚乡村建设“主力军”,切实为全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
一、坚持广开门路“聚”才,多渠道回引人才返乡。积极构建乡村振兴人才体系,做好人才的引进,不断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总量。一是用政策招揽人才。制定出台人才引进若干政策,八条良策重金揽才,最高2000万元的股权投资支持,最高400万元的创业资助、研发补助、启动资助,最高100万元年薪,最高11万元生活补助等丰厚政策服务于乡村人才振兴。制定《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办法》《人才评审办法》《人才资金管理办法》《人才资源统计调查制度》《人才服务证制度》等10多个规范性文件,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二是用服务吸引人才。投入2000万人才经费,建成首批30套人才公寓,首批23名引进人才已正式入驻。完善人才服务证制度,为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生态疗养等诸多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开展“万众举才、盛情迎才”本土人才活动,收集掌握了1100余名万盛籍在外优秀人才信息。举办人才专题研修班暨专家人才国情研修班,选派首批100名城乡各领域人才参训,建立乡村振兴组等8个专业人才资政小组。三是用乡情感召人才。多举措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领域人才引进力度,培养返乡农民工、本科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农业农村情怀,激发他们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目前,回引农村优秀本土人才68人,回引农村劳动力返乡就业创业1613名。乡镇在编农业专业技术人才75名,新招募录用“三支一扶”34名、西部志愿者30名、选调生18名到农村基层工作,57个行政村储备村级后备干部82人,
二、坚持多管齐下“育”才,全方位提升人才技能。不断创新培养方式、拓展培养渠道、完善培养机制,满足人才理念、知识、技能提升需求。一是专业培训班提素质。建立“多元化”教育培训体系,组建一个由38名专业水平高、熟悉农民需求、培训经验丰富的专、兼教师组成的教师资源库,开设“新型农业服务主体经营型”“产业扶贫带头人”“乡村休闲旅游业”等培训班,对全区产业扶贫带头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等重点对象开展培训。截至目前,完成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任务1190人、建成市级新型职业农民(现代青年农场主)创业孵化基地5个、建设农民田间学校10所。二是注重实践操作提技能。坚持从实际操作出发提升人才综合技能,让学习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开展“乡村民宿创办与蝶变”创业论坛、乡村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大赛、涉农高级技术研修班等活动。专技人员下乡支教、支农、支医、支文、支企1508人次,推广先进农业技术87项、农业新品种64个,累计培育农业科技企业65家。三是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培育行动,促进农村市场经营主体蓬勃发展。累计建成2个镇级商贸综合服务中心、10个冷链仓储。综盛猕猴桃股份合作社创建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成功引进和培育江苏华绿、江苏品品鲜等40家龙头企业。与万盛邮政公司签订快递到乡配送协议,实现城乡“T+1”配送时效保障。截至目前,累计发展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733家,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223万元,贴息125万元。
三、坚持多措并举“留”才,大力度完善保障机制。坚持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制度供给、公共服务等各方面优先保障,让他们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生活有保障。一是健全人才评价机制。组织开展区级拔尖人才、优秀人才、骨干人才评选活动,评选各类乡村人才38名,切实落实乡镇工作各项津贴,提升乡镇工作吸引力,激发乡村人才内在活力。组织实施第二届区级拔尖人才、优秀人才、骨干人才评选,共评定人才195名,其中直接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共38名。二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立足乡村振兴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三方面,陆续从优秀村社区干部、大学生村官、退役士官中专项招录23名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到乡村基层工作岗位,不断补充优化基层干部队伍。按时按期兑现落实乡镇工作补贴、畜牧兽医医疗卫生津贴、农业(林业)特殊岗位津贴、农林水利第一线科技人员浮动工资等政策1138万元。三是搭建干事创业平台。搭建干事创业服务平台,切实做到让乡村人才就近就地就业创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坚持以黑山镇、北门村、绿水村为着力点,积极打造乡村人才振兴“两村一镇”示范点建设,青年板辽、万东五里、丛林绿水等成功创建市级充分就业村(社区)。关坝凉风、石林庙坝成功创建创业就业示范山村,建成茶叶、猕猴桃、方竹笋等各类专家大院、示范农民田间学校、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0个。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