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新时代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广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于2019年6月获批创建。通过一年多的建设,产业园在产业发展、科技支撑、绿色生产、带农增收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2020年12月被成功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一、促融合,提升发展水平。一是聚焦提升生产能力。已改造沟渠25公里,建成田间作业道路26公里;提升稻虾综合种养基地1500亩,新建高标准农田2.2万亩,分别建成稻—麦、稻—油轮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2万亩、8万亩。二是聚焦提升加工水平。优化粮油加工产能,支持锦花米业、鑫发农副产品等4家企业提升收储、加工能力,支持米老头、益海粮油等国、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提升粮油精深加工技术研发水平,补贴贷款利息200万元,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扩大生产规模。三是聚焦提升物流体系。建成集仓储、交易、物流为一体的北新天府大市场,新增仓储能力50万吨,年交易额达30亿元,被评为“农业农村部定点农产品交易市场”。
二、重创新,强化科技支撑。一是着力提升科研实力。依托省农科院、四川农大等科研院所,建设集小麦、水稻、油菜、稻渔四大研究院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大院,积极引进西南首席小麦专家汤永禄等国内知名专家,增强产业的科技创新和成果的产业化示范能力。二是加快科技资源转化。推动科技资源向粮油产业转化,水稻无人机直播技术获4项技术专利,小麦专家大院完成1项四川省地方标准制订。三是强力发展数字农业。与京东集团合作建设广汉数字乡村运营支持中心,集“农业大数据中心、农业智能应用中心、农业电子商务中心,农业品牌培育中心、农业人才培训中心”多功能于一体,成为省内首批“三农大数据平台”建设试点。
三、育主体,增强带动能力。一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以新型经营主体上联龙头企业下系产业农户为主要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带农增收。产业园内有农民专合社365个、家庭农场681家,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124个,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777名。二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行“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与合作社及龙头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农户达80.3%,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8.5%。三是积极鼓励返乡创业。产业园内现有返乡创业企业209个,创业人员3775人,带动就业13752人,一大批优秀带头人成为国家、省级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广汉市小农夫家庭农场负责人陈厚刚被评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黄昌满、王德超被评为“四川省发展现代农业优秀返乡农民工”。
四、创品牌,提升竞争力。一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成10万亩绿色生产基地,新铺设田间管网17.5公里,新建沼液田间利用系统12套,购置沼液运输车3辆,发放有机肥3000吨,安装太阳能杀虫灯338台,性诱装置10000套,绿色防控面积达3万亩。二是完善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智能化土壤监测点20个,为全市7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经营管理服务,为30家品牌农产品企业提供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等服务。通过建立农资质量追溯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等监督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三是擦亮川粮油金字招牌,开展以广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雒禾禾”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建设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多渠道的网上广汉特产馆,每年导入100个以上本地企业特色农产品上线特产馆。引入农业电子商务运营专业团队,通过举办“品牌传播+业务导向”的宣传营销活动,新增网络销售金额1亿元,广汉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五、强保障,提升发展后劲。一是健全资金投入机制。整合本级财政产业资金、奖励扶持资金、农业保险贷款贴息等各类财政资金1.2亿元,撬动金融资金2.2亿元、社会资本8.3亿元,集中投入产业园建设。二是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出台《广汉市新型职业农民制度试点实施方案》《广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管理办法》等政策,从社保、学历提升、金融服务等方面进行补助,深入推进以高素质农民为主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三是创新用地保障机制。及时出台《农村土地流转配套设施用地实施方案》,在符合全市整体用地规划前提下,结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试点改革和村庄规划调整,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发展产业园公共配套设施,开展村庄共建共享试点,满足产业园建设用地和设施用地需求,增强发展后劲。
四川省广汉市发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