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陕西省榆林市发展改革委紧紧围绕全市“4+X”产业体系和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要求,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任务,坚持示范先行,积极推动国家和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工作,着力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加强纵向协同、横向联动,在成功创建国家第一批榆阳区马铃薯、第二批米脂小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基础上,神木市、定边县2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又被列入国家第三批创建名单。目前,省级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创建申报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主要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部署先行。年初,榆林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农业农村局等七部门及时转发《陕西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并明确要求各县市区结合县域主导产业和现有基础条件,每县至少谋划一个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做好滚动申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榆林市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提出了“羊子产业”“特色现代农业”“黄河沿岸枣产业”“轻纺产业”等四条涉农产业链,明确了每条产业链链长和牵头单位,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做好顶层设计。二是坚持突出重点。6月份,按照陕西省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首批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工作的申报通知》要求,加强组织申报。各县区高度重视,结合实际,充分挖掘县域特点,重点围绕超细绒山羊、肉绵羊(湖羊)、山地苹果以及绿色循环农业产业链,突出产业链延伸、多业态复合两种类型,有重点的组织开展创建。三是坚持择优推荐。7月28日,榆林市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方案评审会。会议邀请了4位专家,市农业农村局等七部门相关业务负责同志,联合听取了子洲县、榆阳区等6个县区示范园创建情况汇报及答辩,结合省上相关创建要求,各专家和部门代表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并进行了实名制评审打分排名。
下一步,榆林市发展改革委将结合会议评审情况,督促指导县区充分吸收采纳相关意见建议,高质量修改完善创建方案,会同市级七部门择优向省级推荐上报,并加强与省级部门汇报衔接,抢抓机遇、全力协调,争取获得中省更多更大支持。同时,加强和跟踪调度国家级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示范园创建情况,确保榆阳区马铃薯、米脂小米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如期实现创建目标、完成创建任务,总结形成典型示范经验并上报国家和省级;神木市、定边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力争今年底通过第三方评估,成功得到认定,为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持续发力。
陕西省榆林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