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积极抢抓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建设契机,立足打造四川贯彻乡村振兴标志性项目,大力发展以乡村为场景、创新为驱动、融合为特征的现代乡村产业,助推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促进乡村振兴、村社复兴。
一、建设情况
2018年6月,四川省委决定在成都新津创办中国天府农博园,作为四川农博会的永久举办地。园区规划面积129km2,其中核心区面积13km2,形成了天府农博岛、兴义农博小镇、宝墩文博小镇、安西渔博小镇“一岛三镇”空间布局。目前,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00余亿元,实施基础型、功能型项目184余个,引进落户重大产业化项目45个。2021年9月,中国天府农博园将正式开园运营,并举办第八届四川农博会。
二、主要做法
(一)场景再造,呈现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完成斑竹林景区景观升级、羊马河生态河道治理等项目14个,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0000亩,建成宝墩考古工作站、集趣·共享农庄、天府农博学术交流中心等56个沉浸式体验场景,加快实施农博主展馆、“青苗”科创林盘、融媒体中心等一批“长”在田间地头的建筑地景。
(二)博览创新,打造永不落幕的农博盛会。构建“室内展馆+室外展场+林盘展区+大田展区”四大博览空间体系,有序推进天府农耕文明博物馆、大田展区、科创林盘等览载体建设,签约创业黑马、智海王潮等会展项目7个,落户亚太地区农业高峰论坛等论坛项目6个,成功举办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四川庆丰收活动等会节活动20余场次,深化与重庆国博中心合作,推进政策资源、科研成果跨区域协同、无障碍联动。
(三)科技引领,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与新希望集团、王坚院士团队等合作,以“数字化+农业产业化+乡村治理”为重点,共同开展乡村大脑建设,引进中央党校教学科研基地、中国农科院立体农场、中国农大四川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等科研平台项目5个,实施数字赋能新农业行动计划,落户中化MAP、新希望智慧养猪示范基地、58科技农业总部、阿里数字乡村联合实验室等头部企业项目11个。
(四)人才支撑,打造乡村人力资源供给平台。构建“党校+技校+绿领学院”乡村人才培养体系,举办技能培训班200余期,制度化选派80余名优秀年轻干部、选调生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村(社区)担任第一书记、经济专员等职务,采取“混改”等方式,组建蓝城城乡公司、农龙公司等分支机构,负责片区综合运营,提升产业导入、载体招商、品牌塑造专业化水准。
(五)产业发展,推进农商文旅体科教叠加融合。吸引58集团、德康农牧、喜马拉雅等一批带团队、带项目、带流量、带资本的头部企业落户天府农博园,引进新希望、蓝城集团等“链主”企业,发展具有“六次产业”特征的新乡村产业,实施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服务,帮助渔耕田等项目通过模式输出做大做强,实现园区由“单一产品”向“产业生态链条+综合商业模式+系统解决方案”输出转变。
(六)村社复兴,探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路径。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农用地”综合开发模式,上市流转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220亩,落户蒙顶“茶溪谷”、香天下“天府炊烟”等产业化项目10余个,打造了“互联网+共享农庄”项目,入选中央党校扶贫攻坚典型案例,并在全国18个省市推广,全域开展数字货币试点,设立新乡村、新消费产业基金12亿元,“集体土地片区开发”模式获评中国银行2020年度改革创新一等奖第1名。
三、主要成效
(一)功能集成复合,集成塑造乡村场景。形成“室内展场+特色展馆+大田展区”博览创新空间,呈现一批国际标准、中国风格、巴蜀特色、成都韵味的未来产业生态功能承载区和市民生活空间展示区。
(二)促进头部聚集,多元盘活闲置资源。用好用活“两项改革”成果,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从城市跨界乡村迭代商业模式,实施科技赋能、流量赋能等,培育“农旅融合+合伙人”“互联网+分享经济”“新流量+新农业”等新业态,实现了“让所有的生意回到乡村都值得重做一遍”。
(三)深化片区运营,有效提升运管效率。构建“小管委会、大专业公司”体系,塑造专业化服务平台和体制机制竞争比较优势,促进人才、资金、技术、数据等高端要素加快聚集,实现“建设园区”向“运营园区”、“经营产品”向“运营品牌”转变。
(四)改革创新聚势,全面激活村社动能。坚持改革思维,积极破解城乡要素配置之困、产业发展之障,在乡村人才培养、乡村产业培育、乡村要素供给等方便探索出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有效释放“人”的活力、激活“地”的潜力、激发“产”的动力、彰显“乡”的魅力。
截至目前,中国天府农博园纳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拓展区,授予2020全球创新乡村振兴实践典范,获得全国银行系统优秀成果一等奖、四川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四川省科技系统先进集体和成都市乡村振兴“十大案例”等荣誉。
四川省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