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重在产业兴旺。近年来,重庆市江津区杜市镇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积极引导花木产业优化升级,通过发展“美丽产业”,打造富硒、花木、旅游“三位一体”产业体系,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画里乡村,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一株苗木
撬动一方经济
1987年,杜市镇村民熊建国引进第一株杜鹃花,全镇的花卉苗木种植产业开始萌芽,至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近年来,杜市镇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种植业,引导农户利用科技提高花卉苗木品质,打造特色优质产品。
该镇现有花木种植面积2万余亩,2020年全年销售额达1.6亿元。全镇30%的农户都从事花卉苗木生产,花卉苗木成为了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杜市镇已经发展成为重庆市最大的杜鹃花和红继木基地、江津区花卉苗木示范镇。全镇共有花卉苗木品种130余种,其中灌木2亿余株、乔木45万余株。品种尤以工程绿化为主,有乔木、灌木、营养袋苗、地苗等。
目前,杜市镇的花卉苗木种植实现了由零星分布向基地化、规模化和工厂化生产转变,花卉苗木产业由数量增长向量质并重转变。花卉苗木产业不仅满足了该区乃至全市的绿化需求,也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
华丽蜕变
花木变身“工艺品”
据国家林业部门有关调查显示,2016年全国苗木存圃量约600亿株,但年使用量包括造林苗用量仅有250亿到300亿株,产能严重过剩。
怎样让群众在花卉苗木产业增收致富道路上把准市场脉搏,少走弯路?近年来,杜市镇组织专业人员通过充分调研论证,积极引导花农、企业从单一的种植、销售花木向园艺方向转型。
为及时为花木企业和农户提供最新的政策信息和技术支撑,杜市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农民课堂,积极邀请园艺专家前来授课。此外,该镇还利用镇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力量,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花卉苗木产品附加值,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花卉苗木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保驾护航。
作为杜市镇花木企业最早进行产业升级转型的带头人之一,易治林感触颇多,他算了一笔账:以铁脚海棠搭建而成的八角亭为例,八根木头最多卖到8000元,编扎成八角亭,给客户现场搭建,就能卖到9.8万元。
三产融合
产业附加值提升
为了推动农旅融合,助推花木企业升级转型,杜市镇党委、政府制定了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以太公山AAA级旅游景区创建为抓手,加强旅游资源整合,立足富硒产品、花木产品等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养生旅游品牌,积极引导林旅产业、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倡导花木企业、种植户从基础的苗木种植销售向园艺、园林以及乡村休闲旅游方向升级转型。
采用与传统文化节日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杜市镇让游客在游玩赏花的同时,切身体验“花文化”,精心策划的花木节、花朝节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赏花踏青。其中,重点打造的太公山景区荣获“重庆十佳赏花目的地”称号。太公山景区幅员面积12平方公里,最高海拔近千米,植被丰茂,主要有麒麟花谷、世外桃源、七彩梯田等核心景点,同时有大佛寺、香炉石、双山等主要景点。
游客来到杜市,在太公山独特的七彩梯田、碧波荡漾的麒麟湖畔游玩赏花,参加送花礼、赶花集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
虽然目前疫情未完全退散,但是杜市镇依然积极开拓新的旅游版图,这两年推出的花木旅游文化节暨花朝节之云端赏花会大受欢迎,共计吸引了100万余人次在线“云赏花”,并以政府网站和“花木杜市”微信公众号为依托,挖掘花木文化、民俗文化,打造“胜境太公·七彩杜市”品牌。
此外,杜市镇还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造,积极实施人居环境改造试点,创作了近400平方米的墙体彩绘,用于展示乡村文化,让花木、花田景区与民居院落和谐共生,让乡村特色院落留住乡愁记忆。
重庆市江津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