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既是国家发展的定海神针,又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压舱石。重庆市江津区石蟆镇有着“江津粮仓”的美誉。近年来,该镇依托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优势,瞄准农业大方向,把发展优质水稻纳入农业产业发展重点,积极打造示范基地,做大产业规模,做强产业兴旺,推进乡村振兴。
截至目前,该镇共有耕地15万亩,其中种水稻面积达到6.5万亩,产粮3.5万吨,约占江津区粮食产量的10%。建成水稻产业示范基地150亩,荣获中国富硒好米称号。水稻建成高标准农田3.1万亩,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5000余亩。水稻种植面积及产量稳居全区第一,“江津粮仓”地位持续稳固。
牢牢守住粮食生产命根子
粮食作物产量超6.65万吨
粮食生产,耕地是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近年来,石蟆镇严守耕地红线,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超过13.98万亩、产量超过6.65万吨。目前,该镇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万亩,在建面积4万亩。
守住粮食生产命根子,做好群众的耕地保护宣传至关重要。为了进一步提高群众保护耕地意识,该镇还组织机关干部深入村落聚集点开展耕地保护宣传院坝会。已开展入户院坝会50场次;召开专题技术培训会3次受众达5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5000余份;推送短信1000余条。土地“非农化”行为得到遏制,土地“撂荒化”面积持续减少。
除此之外,石蟆镇还大力实施化肥农药减量使用增效行动。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绿色生物防控等技术,强化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推广秸秆还田等,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相关数据显示,仅2020年,该镇就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咨询200余次、推广测土配方肥2450吨、开展粮油作物机械施肥3500余亩、发放腐殖酸有机肥250吨,耕地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不断创新粮食生产新路子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提高农业规模效益
去年3月,石蟆镇确定在登云村建设水稻产业示范基地,仅用50余天就建成了150余亩的水稻产业示范基地,较好提升了石蟆农业窗口形象。
水稻产业示范基地的打造是石蟆镇创新粮食生产路子的举措之一。近年来,石蟆镇还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目前,该镇家庭农场达139家,农民合作社达98家,累计土地流转面积2.5万亩,经营规模化率达到16.7%。有效打破了水稻种植“散、小、乱”局面,实现了联合化、标准化发展,提高了农业规模效益。
不仅如此,该镇还积极开展农业社会化“一站式”服务体系建设,引导成立专业合作社5家,克服一家一户经营弊端,提升耕作经营机械化。自2017年以来,该镇开展农业社会化“一站式”服务面积保持在2700余亩,机械化率达66%。
努力鼓起农民群众钱袋子
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988万元
农民群众是水稻种植的主体,发挥好农民群众种粮积极性至关重要。为此,石蟆镇积极发挥党组织带头作用,把党支部的政治功能、组织力功能和服务功能深度融合起来,试点推动村党组织领办农民合作社,为发展集体经济、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有利条件。
2020年4月,登云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成立。该村以集体经济名义,每亩单价500元邀请农户用土地入股,实现群众户均增收200余元。群众钱袋子鼓起来,如今登云村村民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了。
不仅如此,为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众种粮积极性,该镇还积极落地惠民补贴。仅2020年向群众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988万元,切实减少了种粮成本、提高了种粮收益,让农民真正享受到丰产又增收的实惠。
此外,为解决粮农后顾之忧,石蟆镇还在解决种子、农资等方面想办法、下功夫,积极申报农用地安全利用的项目。数据显示,仅在2020年,该镇就向群众免费发放种子9600公斤。今年该镇又按每斤种子补贴50元的优惠政策,发放种子500公斤,为群众节约成本25000元。完成收购外运大米8000吨,位居江津前列。
重庆市江津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