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农业农村经济 > 乡村振兴

宁津街道留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实现山村美丽蝶变

发布时间:2020/09/14
来源:农经司
[ 打印 ]

  宁津街道留村现有村民308户、745人,党员36人,“两委”成员3人,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主要来源为土地发包、合作社分红等。村党支部领办昌润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100万元,村集体占股20%。近年来,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引进社会资本,发展起乡村旅游,实现了穷山村的美丽蝶变,先后荣获中国传统村落、山东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等称号。

  在党支部的带领下,留村昌润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仅用5年时间,就把2015年以前的收入不足2万元落后村发展成标杆村,从远近文明的破落村发展到如今集民俗展示、休闲采摘、文化传承、休闲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走出了一条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实现乡村振兴之路。

  搬开阻碍发展的“大山”

  2014年换届选举后,留村新的“两委”班子上台,并向群众立下“军令状”,一定把经济搞上去。谈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宁津街道虽然属于沿海镇街,但留村却位于内陆山区,位置偏僻、交通闭塞,属于地地道道的无资源、无资金、无市场的“三无村”。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留村最多的资源是土地,村党支部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做好土地文章,发展果蔬种植业。为此,留村昌润果蔬种植合作社应运而生,先期流转土地10亩,建设6个大棚,种植成熟期短、效益稳定的草莓。然而,土地有了,发展资金哪里来?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程军福自掏腰包垫资30万,并动用个人关系拉来朋友入股投资,终于筹集到了第一笔百万元资金,攻克了最大也是最难的资金关卡。

  草莓上市后,合作社花大力气对草莓进行宣传营销,不仅主动联系超市市场送货上门,更是借助乡村旅游的东风推出草莓采摘体验游,一炮打响留村草莓的招牌,也让合作社的辛苦运营变成了实实在在收入,实现了亩产草莓4000斤,净收益1万/亩的好收成。

  草莓的畅销让合作社尝到了甜头,合作社一鼓作气,在草莓成熟后接茬种植网纹瓜,留村草莓名声在外,网纹瓜自然也不愁销路。同时,合作社继续扩大规模,再次流转土地,先后种植20余亩苹果和110亩板栗。

  发展旅游有“面儿”更有“里儿”

  过去村里经济条件差、班子号召力不够,没有能力改善村容村貌,村内到处都是私搭乱建,导致街道不像街道、胡同不像胡同,外来的采摘游客意见较大。随着合作社的日益发展,村里开始着手考虑改善村居环境的问题,同时赶上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机遇,村党支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对全村28条道路进行彻底清理,新铺石板路3000多平方米;新建一处1800平方米的综合性游客服务中心、休闲公园以及停车场;进行管线入地,埋设管网2000多米;对村东进村路进行沥青硬化,沿线安装太阳能路灯30盏,形成一条“丁”字形的“美丽乡村大道”。

  不仅如此,为了发展乡村旅游,留村还对村内原来的臭水沟、村南的烂泥塘进行整治,清淤扩容、护坡修砌、栽植荷花、绿化造景,营造出“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韵味;对小巷道进行仿古铺石改造,栽种皂角、玫瑰、石竹等苗木,打造休闲秋千,水中栈桥、凉亭等景观;依托村内海草房资源,整体采用海草房外观,保留海草房原貌和传统渔家民俗风味,高标准打造了4户精品民宿;建设300平方米的根雕展馆,收藏各类古器具、根雕及盆景等民间艺术品100多件,充分展示了胶东民俗文化及风土人情。

  通过这些举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庄建设也越来越精致美丽,吸引了新华社、人民网等20多家媒体进行报道,2019年中央7套播出专题节目《印象留村》,极大地提高了知名度,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

  从“筑巢引凤栖”到“花开蝶自来”

  环境的持续改善、客流量倍增,让原本无人问津的小山村,成为“旅游村”“明星村”,也引来了多个专业机构的考察调研,寻求合作机会。经过多方考察,2019年,合作社与北京德信红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合作社流转土地1500亩,德信红公司投资2000万元,分别打造500亩维纳斯黄金苹果种植园、600亩的花园式观光采摘旅游园和400亩的中草药绿化景观园,配套玫瑰花饼、精油、花茶、药枕等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村民除了领取合作社每年固定返还的700元/亩的土地租金外,有劳动能力的全部参与到农业项目管理中,人均可增加收入4000元。今年,合作社又联系将村内4处闲置资产打包给德信红公司,配套建设游客中心、水上乐园、星空馆、汉服馆以及研学实践中心等旅游项目。

  对村集体来说,除了享受每个房屋每年2000元的收入外,还可以从德信红公司拿到营业额收入的2%作为分红,预计年内村集体收入至少可以达到20万元。

  在德信红公司的牵线搭桥下,今年6月份,合作社、德信红公司与哈理工荣成学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将留村打造成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并充分利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黄海生态项目培训基地、唐启升院士工作站等7个国家级科研站进行通力合作,激活能人致富潜能,让各类人才同心聚力为留村发展添砖加瓦。

  山东省威海市发展改革委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