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农业农村经济 > 乡村振兴

东海县少数民族村:凭借勤劳双手奔向美好新生活

发布时间:2020/09/04
来源:农经司
[ 打印 ]

  入秋后的天气,早晚凉爽了许多。8月26日一大早,42岁的杨石美便早早走进自家种植的一亩多花生地内,趁着气温不高,铲除田间的杂草。看着一垄垄长势喜人的花生秧苗,杨石美地说,“等收成好了,寄点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娘家父母尝尝。”

  出生于云南省大理市一户瑶族普通农家的杨石美,1997年经人介绍远嫁到李埝乡恰恰村。“刚过来的时候,丈夫家里比较穷。”忙完田间的农活,杨石美骑着电瓶车返回了家中。为能尽快改变生活,丈夫刘学习到徐州一家煤矿打工,而杨石美则走进乡里一家罐头厂,边务工边耕种家里的田地。

  “当初,丈夫每月工资才300元,自己每月也就挣个100多元。而如今,丈夫每年也能挣上3万元。”就这样,杨石美夫妇凭借着一双勤劳的双手,在6年前花了7万元将原来的三间小平房翻建成2层楼房。

  红彤彤的大门,白色的外墙,水泥铺成的庭院显得十分干净利索。除了安装太阳能、自来水,去年杨石美家的旱厕也改成了水冲式厕所。“现在要好好做事多挣点钱,供孩子读书。”谈起未来,杨石美爽朗地笑了起来,“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学,走出农村。”

  位于李埝乡驻地西北2.5公里的恰恰村,地处丘陵山区,土层浅,人均耕地一亩多,农作物产量低,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为家庭式养殖和劳务输出等。“我们村有750户人家,其中少数民族户有86户,均为婚入,主要有哈尼、布依、穿青、瑶、彝、苗等10个少数民族。”说起村情,村党总支书记张华说,“2008年3月,恰恰村获批少数民族村。”

  为改善少数民族家庭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恰恰村先后争取各项帮扶资金200余万元,新修水泥路24条2万余平方米,配套下水道10条3000米,基本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水泥路铺到我们家门口,我们也不能不努力啊。”同样是“飞来”的哈尼族媳妇张术依背如今也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27年前,张术依背婚入到恰恰村,面对家境贫困,20岁的她和丈夫纷纷选择给人家打工。10年后,张术依背夫妇用积攒下来的钱开办一个水泥大砖厂。3年后,又做起建材的生意。

  “去年家里买了一辆轿车,今年又花了30万元买了一辆大货车。”张术依背说,“现在每月还银行贷款就要9000元。但是不害怕,只要勤快,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是的,全面小康道路上我们要奋力奔跑,绝不能掉队。”作为恰恰村第一个嫁过来的少数民族媳妇胡秋英,在32年来不仅见证了恰恰村过去家家小草房变成如今的大瓦房、大高楼,也见证了当初自家由吃不饱到吃的好的转变。1988年,来自云南墨江县的20岁哈尼族姑娘胡秋英第一次走进恰恰村。“那时候,家家户户住的不好,吃的也不好。但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下,我们好多村民外出打工,有的还在乡驻地创办企业,现在家家户户是吃不愁,住不愁。”识字不多的胡秋英不仅踏实肯干,还教育孩子要认真做事。现如今,胡秋英夫妻俩不仅把两个儿子拉扯大,还分别给他们盖了2层楼房,并娶上2个土家族的儿媳。“前段日子身体不好,儿子儿媳都从外地回来,还带我去市区大医院治疗。花的医药费都是儿子们付的,临走时还塞给我2000元,叫我买点好吃的补补身体。”对当前生活,胡秋英颇为满意。

江苏省连云港市发展改革委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