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新康村北临入太湖河流太鬲运河,村域面积5.16平方公里,下辖29个自然村、44个村民小组,农户1251户,总人口3646人。近年来,新康村积极呼应广大群众的生态建设诉求,在坚持党建引领的基础上,以生态乡村试验为契机,以省级水稻科技(优质稻米)园为平台,全力上马生态产业项目,全面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切实增强了村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以实实在在的生态成效促进了乡村的有效治理,该村也先后获得全国家庭教育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江苏省新农村建设先进村、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一、打造生态载体。2018年,新康村启动实施总投资达2800万元的水稻科技(优质稻米)园,力求将园区建设成“高端、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一是土地流转促集中。针对农户承包土地“老的种不动、小的不会种”的尴尬和土地“低价出租、少量抛荒”的情况,新康村把分散在349户农民手中的1600亩水稻田进行集体流转,统一入股到由村集体与农户共同参股成立的村级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形成“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入股农民除每年每亩土地保底收益800元外,在合作社盈余后还将按“60%归农户、40%归合作社”实行二次分配,合作社还为本村闲置劳动力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确保了农民利益的最大化。二是设施建设优布局。通过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工程,并按十亩田一块地格田成方,努力将园区打造建设成为生产水平领先的优质水稻丰产示范区。目前,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道路提升14000平方米、沟渠铺设12000米,“田成方、渠成网、路相连”的格局基本形成。三是配套完善拓功能。积极开展园区功能配套,新建了2500平方米的粮食处理加工中心和1000立方米的稻米冷藏库,配置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设备,实现了集中育秧、田间管理、精深加工、烘干储藏的全程机械化,加快提高稻米产业链条先进生产技术的发展,辐射周边优质品牌稻米生产。
二、实施生态经营。生态生产经营是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新康村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力求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新局面。一是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积极建设“互联网+农业”公共服务平台,新建180平方米水稻科技展示中心,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等平台建设,对作物生长环境进行全过程的实时监测,并可通过手机操控,实现基地生产管控“可视化”、“自动化”,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与化学农药的使用,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二是借力先进智囊团队。为把绿色生态发展导向贯穿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先后邀请江苏省农科院、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校,积极打造生态农业循环课题项目试验基地,新康村“生态乡村试验”项目成功入选“十三五”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充分运用国内一流的水稻选育栽培机构——武进水稻研究所的优势,在选地催芽、播种管理、田间管理等方面集成更多新技术,进一步推广生态种植模式。三是运用先进种养方式。全面运用“稻鸭共作”、“稻渔共养”以及农田尾水生态拦截、秸秆综合利用、土地休耕轮作等综合生态种养循环模式,提升了稻田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主要农产品绿色优质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水稻亩均产量达600公斤,稻鸭共作的有机稻米售价是普通稻米的3-4倍,鸭子出栏也比市场价高三分之一。建成新康秸秆处理堆肥中心,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农业废弃物=有机肥”的循环,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三、建设生态环境。一是提升工业企业品质。积极实施“腾笼换鸟”、“退低进高”的盘活土地政策,全力引进环保型优质项目,鼓励现有企业积极运用生态环保技术,并由专职网格员对企业环保、安全等定期进行检查,全村90家企业中,涌现出了常州市天兴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常州恒威净化设备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确保环保、机械、电子等产品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同时,将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二是实施水体生态治理。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把人口稠密、布局相对集中的村民小组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实行镇污水统一收集、集中处理。针对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高的问题,新康村积极在沟渠和河塘中试验种植高效去污的景观型植物群落,对沟渠进行生态拦截优化改造,生活污水和农业尾水,设施处理后再通过层层湿地植物的拦截,实现农田污染的近零排放,现在整个村就像是一个湿地公园。三是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积极开展路桥修缮等公益事业,建设了农村乐园、健身广场,集文体活动室、便民超市、卫生保健室于一体。结合各自然村的现状与特色,积极开展以村内道路、公共场所、农户庭前屋后和村庄为重心的绿美化建设工程,4个自然村达到了美丽宜居乡村标准,2个自然村创成区“美丽型”村庄。
常州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