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农业农村经济 > 乡村振兴

威海市临港区一镇四村上榜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点

发布时间:2020/01/19
来源:农村经济司
[ 打印 ]

  近日,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对拟认定首批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县(市、区)、示范乡(镇、街)、示范村(社区)名单进行公示,威海市临港区汪疃镇入选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镇,临港区汪疃镇小阮村、汪疃村、祝家英村,黄岚办事处山马埠村入选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乡村振兴之路各具特色。临港区坚持因地制宜,积极利用良好资源优势,深入挖掘镇村特色,探索风格多样、充满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其中,汪疃镇以产业兴旺为重点,以精致化发展为导向,依托麓原果乡田园综合体建设省级试点项目,依托樱聚缘等镇内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依托现代农业发展的精致化布局优势,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镇内农业产业主体做大做强做优,不断增添产业振兴新优势。高标准完成现代农业综合园区的建设,打造麓源果乡样板片区,不断搭建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同时,进一步加大“双招双引”工作力度和项目扶持力度,支持樱聚缘3个基地建设、NFC高品质果汁加工厂建设。在目前产业发展基础上,继续把样板片区向南拓展,将文峰、上善堂等镇内重点农业企业纳入打造范畴,在区域内打造更多亮点、精致点。

  小阮村牢牢抓住旅游集散中心和滨水生态乡村两大特色定位,在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村工作中取得了积极成果。旅游集散中心方面,该村位于汪羊线、威石线交汇处,交通位置便利,且地处高效农业发展区,天然具备服务于发展镇域范围内乡村旅游业的旅游集散功能优势。依托已有的冷库大楼、杂货店、水泥店、运输脚架等工业基础,逐步打造成汪疃镇的乡村旅游集散中心。滨水生态乡村方面,在保留已有格局特色、村容村貌的基础上,投资100余万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绿化美化环境,成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发展多样化的滨水生态旅游休闲产品,引入神山葡萄庄园、大风车葡萄家庭农场、斯维特葡萄采摘农场、东信果蔬苹果采摘等休闲园,打造休闲、娱乐、餐饮、服务全链条,逐步形成了“产村一体化”的现代生态型乡村居住形态。

  汪疃村在创建过程中,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突破原有地域短板,解决耕地“鸡肋化”的难题,村党支部向土地流转要效益,让农户在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基础上,变独家独户的耕种模式为规模化经营,解决了土地撂荒、分散经营、土地净收益低等难题。不断探索市场化运营手段,以村集体转让的土地和62户村民的承包土地入股,成立了威海毓景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吸纳3家合作社以分社形式入股,共同打造占地1200多亩集观光、采摘、休闲垂钓为一体的生态园。目前已建成10个草莓大棚、2个葡萄大棚以及4个国家级标准垂钓场地。从各季时令水果采摘入手,引入“采青品情”“长廊赏色”“游园入景”等特色项目,打造了“汪疃模式”的休闲旅游产业,打出了自己的金字招牌。

  祝家英村以培植产业和提升环境为两大抓手,在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村工作中取得了积极成果。产业培植方面,依托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广泛发动各村劳动力,提升培训广大居民,突出发展“精致农业”,采取“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方式,规模化发展农业产业。提升环境方面,以打造现代田园村落为总体定位,发挥现代农业综合园区的核心村优势,投资500余万元,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处,打通宣传、教育、关心、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打造以家规家训、传统文化为引领的廉政文化路线一条,穿起祝氏祠堂和村史馆,使百姓充分感受到党建、廉政、家文化的正能量氛围;依托樱聚缘专家大院所在村的优势,积极鼓励在外能人返乡、吸引高端人才入驻,并通过开设科普学堂等方式,增强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本领,将本土农民锻造成一支强有力的乡村振兴主力军。

  山马埠村依托丰富土地资源优势,不断巩固提升林果传统产业,培育服务型旅游新兴产业,改善粮食生产能力,促进产业提升。优化经营方式。建设现代林果产业园1处,占地120亩,覆盖果业主要有猕猴桃、黑柿子和桑葚等,提升传统产业改造形成新动能。发展城郊旅游。依托山马河优美自然风光,建设成成集特色果品采摘、休闲垂钓等为一体的近郊旅游项目1个,形成“旅游+农业”的格局。开展农田改造,依托办事处5000亩高标准农田改造契机,改造村内农田1902亩,农田改造率达到100%,实现田地平整、格田成方,促进村粮食生产得到极大改善和提高。同时,村内与威海上善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成功流转土地270亩,进行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开发及推广。

  威海市发展改革委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