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是全国闻名的农作物黄金制种产业带,石嘴山市地处黄金制种带的核心区,发展制种产业区位优势明显,制种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特色产业。按照“一种产业要素为内核、多种产业形态整合发展”的总体方向,以乡村特色资源为核心,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条,石嘴山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多元投入,示范园基础设施渐趋完善
多方筹措资金,对示范园内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完善。硬化农田道路14.45km,新打灌溉机井13眼,建设蓄水池2座共计7000m3,全部配套节水滴灌设施。建成种子晒场、蔬菜育种创新研发中心、综合培训中心、高标准育种大棚、种子仓储及处理加工中心、种子种质资源库、种子低温冷库等设施。
二、创新模式,示范园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
1.产业发展与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以“石嘴山种子”为主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一二三产业产值达到5.68亿元,比创建初增长26.2%,带动2.88万户农户从事蔬菜种子生产,打造了集农旅、体验、康养、教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品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从2017年的26家发展到目前的41家。
2.产业融合模式不断创新。按照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发展种子研发育种、加工包装、会展营销、休闲农业,创新产业融合模式,形成了研发育种+种子生产+市场营销、种子生产+加工包装、种子生产+休闲农业、种子生产+加工包装+会展营销等成熟的产业融合模式,提高了产业的效益,带动了农民增收。
3.龙头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园区内龙头企业由2017年的13家发展为21家,销售总产值由2017年4.5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5.68亿元,辐射带动15家合作社36个家庭农场2.88万农户从事制种产业。
4.利益联结机制模式多样化。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稳定利益联结机制。宁夏泰金种业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之间,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新型经营主体与村集体之间逐步建立起了“订单模式”“投改股模式”“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等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多方共赢,有效促进了企业发展、群众致富。
三、主动作为,强化政策和科技支持
1.健全组织体系。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挂帅、相关部门及县区领导组成的推进工作领导小组, 形成了信息服务到位、产权流转服务优化、科技机构积极参与、督促考核措施到位的组织保障体系。
2.政策配套到位。先后出台了《石嘴山市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石嘴山市支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政策。投入示范园发展资金1900多万元,有力调动了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发展制种产业的积极性,对示范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土地保障有力。先后出台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平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等包括土地流转、产权退出、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的相关文件,为示范园农村产业融合提供了保障。
4.金融服务增强。与5家银行签订支农合作协议,2018年为61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2.5亿元,利率执行同期基准利率上浮不超过20%的优惠政策。同时,与宁夏农业投资集团公司合作成立了石嘴山市农业产业创新投资基金,基金总额1.2亿元,已储备支持项目31个。
5.科技创新驱动。强化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农科院蔬菜研究中心、河南农大、浙江农科院、宁夏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开展协同创新,推广了一批新品种和新技术。选育出新品种32个,制定地方标准20项,推广新技术16项,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15个,推广应用率达到100%,机械化率达到85%以上,示范园成为新技术集成创新的有效载体和应用示范的重要窗口。
四、聚焦发力,分享产业融合红利
1.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在持续产业发展上提供“三产”融合保障。加大资金投入,推进产业园区水、电、路、网、气、库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多种资本在产业提能增效上的催化撬动作用,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在产业中创新融合发展。
2.推进土地综合利用,在优化产业板块上夯实“三产”融合基础。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加快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推动土地三权分离,促进农村闲置零散土地向新型主体规模有序流转,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影响突出、功能齐全、档次高端的产业园区和标准基地,实现生产、加工和营销的有效衔接,在强化“三产”融合基础上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3.培育农业新型业态,在创新产业模式上增强“三产”融合功能。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融合发展上的示范引领作用,把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俗等元素融入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实现产业功能多元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创意农业、景观农业、休闲农业,创办农家乐,建设种子文化主题公园,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进一步增强产业融合功能。
4.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在放大产业效益上分享“三产”融合红利。要依托“公司(新型主体)+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建立能进能出、互惠共赢、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股份合作、订单农业、“互联网+”等多种联营合作模式,实现“农企对接”“农商对接”“农网对接”“农旅对接”,通过建立各种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创收致富。
5.创新技术引领推进,在丰富产业内涵上强化“三产”融合支撑。加大蔬菜种子特色优势品种资源保护和利用,引进推广一批名、特、优、新、奇农作物新品种,实现品种布局多样化;加快智能化、设施农业建设步伐,将种植、生物、装备、信息、灌溉等先进技术与产业园区品种紧密结合,不断增强产业园区科普教育与宣传功能,提升产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