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东海县李埝乡坚持围绕“规范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美丽和谐新乡村”理念,围绕“党建12345”工作思路,发挥党员干部表率作用,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着力提升村级党组织为民服务能力,有效推进乡村振兴。
“1”即塑造“一个核心”。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将有奉献意识、作风过硬、威信较高、执行力强的党员推选为党支部书记,将责任心强、对村庄发展有思想的同志纳入村“两委”,提升班子成员整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建立健全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党群民主议事”等制度,把村党支部建成一个坚强有力、充满活力、有领导能力的战斗堡垒。
“2”即理清“两个责任”。科学拟定党组织任期规划。明确为什么、干什么、怎么干,对承担的目标任务进一步细化、量化、具体化,狠抓落实、全力推进,确保各项任务如期完成。实施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依托“网格化”管理,以村组为单位设立22名“小巷管家”, 坚持每日巡、经常访、随手做、实时报、及时记、按时返,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有效推进基层综合社会治理。
“3”即抓队伍建设“三项举措”。实施村“两委”干部责任划分机制。明确村干部责任分工,将党建、宣传、统战、群团、武装、妇联、综治、信访等26项事务进行整合明确,做到“工作分类定标、责任分工明确”。实施基层网格化管理。以村组为界,将11个行政村划分为4个基层网格,村干部担任基层网格员,村负责人担任三级网格长,网格员负责辖区内群众的卫生督导、群众服务、政策宣讲、耕地使用、违建制止等事宜,为提升村居颜值、建设平安和谐村居发挥了重要作用。实施村干部积分量化管理机制。重点围绕村干部履职情况进行量化考核,按照每名网格员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赋分,得分多少与绩效工资进行挂钩,有效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孬一个样”。
“4”即抓规范管理“四项机制”。由党委选派党建指导员,按照“十个一”职责,到村指导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评议党员、主题实践活动等,每月到村指导1次党员大会,每年为党员、村民上党课,确保各项政策、制度宣传发动到位、落实到位。实行“书记有约”询问制度。在乡党委书记不定期约谈党支部书记的基础上,实行党支部书记约谈党员制度,对每一名党员参加“三会一课”、党费收缴、履职纪实等工作进行约谈,建立起沟通、关爱、提醒等工作机制,增强了党员的归属感,促进了示范作用的发挥。抓实督导考核机制。建立“季度一考核、半年一观摩、年终一述职”制度,将农村党建基础性考核、差异化考核结果作为兑现业绩奖励考核报酬的重要依据,不断激发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采取重大事项由村党支部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凡是村里的重大事项,让广大群众事前了解、事中参与、事后放心,克服了“个人说了算”或“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
“5”即提升服务“五个工程”。实施“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安民”工程。以建设“美丽李埝”为工作目标,投入资金500余万元,硬化道路40000平方米,改厕498户,清理“五堆”2262处,建设文化广场1处、乡村大舞台各12处,墙体彩绘1080平方米,栽植各类苗木2000余株,全面打造国家级卫生文明乡镇。打造“党群e家亲”党群联动“利民”工程。围绕提升和优化“结亲连心”活动,创新实施“党群e家亲”模式,以自媒体(微信、QQ)为依托,实现“党支部-党小组-党员-群众”的“三联”网络格局,结合“党员有话”活动,形成全体党员群众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农村党建网络新格局。推行“一站式”服务“便民”工程。投资60万元,建便民服务中心一处,设立“服务窗口”四处,实现证照办理、农村低保、养老保险等民生领域全程代理,为老弱病残办事群众积极提供延时、上门、代办、预约等服务,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创新村集体经济增收方式“富民”工程。鼓励村民入股绣球花培植生产,从企业收益中按比例持股分红,增加村集体收入;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经营规模化、集约化,提高村集体资源附加值。丰富玉泉文化“惠民”工程。投资120万元,新建文明实践所办公楼一座,提振全乡文化内涵;依托李埝文化服务中心的有利资源,打造11个村级文化书屋,收藏图书均3000余本;成立李埝农民艺术团,由乡文化站长任团长,目前已吸纳人员68人,定期组织移风易俗专场表演,极大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江苏省连云港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