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农业农村经济 > 乡村振兴

“文化村”的好光景

发布时间:2019/10/30
来源:农村经济司
[ 打印 ]

清晨的汪疃镇祝家英村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金黄的玉米挂在村民的门口,红彤彤的大枣缀满枝头,道路两旁是洁白的文化长廊,村路尽头是湛蓝的天空,不出一年的光景,这个落后村摇身一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文化村”。

“我祝氏系出皇帝,生姬水而都……”往日,村书记祝润超每每吟诵起祝氏源流,便默默感叹着:“祝家英是个有文化底蕴的村庄,牢记在我们每一代人的心里,希望能永续传承下去。”永传承是祝家英村民的心愿,但怎么做,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

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文化来“铸魂”。今年年初,在了解到祝家英村的故事后,区宣传文化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就来到村里搞调查。“政府要把俺村打造成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点,村民们都举双手赞成啊。”看着忙碌的工作人员,祝润超开心地说。

祝氏祠堂,在这个村子里屹立了300多年的家庙,到现在破败又沉寂。改变的第一步就是重新修缮。正是6月最炎热的时候,祠堂的升级改造工程随即启动,通过广泛征询民俗专家、镇村干部尤其是祝氏宗族等各方面意见,最大限度保护的基础上,还原祝氏宗祠传统面貌,发扬了祠堂文化,让良好的家风家训传承延续,让优秀的乡贤文化影响一方百姓。

村民祝业臻说,“真自豪,原来的村史、祖训、家训都束之高阁,现在都印在祠堂的墙上,一目了然,大家时不时来听听祖先教诲,我们为自己是祝家人而骄傲。”

除了自豪感,祝家英的村民还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幸福感”。祝家英是个“戏窝子”,从上世纪50年代,村里就成立了吕剧团,基于戏曲情结和群众基础,区宣传文化办公室谋划新建了吕剧社。

眼下,吕剧社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大鼓、坠琴、板鼓……各种道具备好,老人孩子们都乐意来“敲打敲打”。“我们这里可有名了,市里的吕剧爱好者经常过来切磋,上个月省里的吕剧社过来表演,看我们的环境和设备这么专业,说是要免费指导我们呢”。村里吕剧社的领头人毕可凤美滋滋地说。

南边的吕剧社锣鼓翻飞,北边的乡村记忆馆也快建成了。在认真梳理了祝家英历史沿革、文化脉络后,管内展陈大纲和设计方案已经完成,就等着展品摆上陈列架了。

“俺家有油灯、铁犁,村里号召建记忆馆,俺就都拿出来了,不图别的,就图俺村是个大家庭,‘大家’要留住根,俺得出点力。”村民祝业辉说。

走出乡村记忆馆,迎面就是文化长廊。这个长廊用9组不同的形象造型组成,把主街道变成新时代精神文明和新时代文化引领的主阵地,“仁义礼智信”,白墙黑字,这就是祝家英人的新风貌。

祝氏祠堂、吕剧社、乡村记忆馆、文化长廊,这些文化元素让村容更美了。除了美丽,具体好在哪?大家都说不出来。“俺就是觉得,有了这些,大家的精气神更足了,过日子更有底气,搞建设更有奔头。”祝润超说,

每当夜幕降临,咿咿呀呀的唱腔伴随着鼓点声飘出窗外,又在广场舞的喧闹中消散,老人坐在路灯下拉着家常,孩子们道路上你追我赶,万家灯火升起,这里没有乡愁,只有在家的人。
威海市发展改革委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