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市都有其特色鲜明的名片,“水晶”就是东海县最璀璨的名片。从最初的“提篮小卖”到年交易额百亿元的大市场,再到如今的“世界水晶之都”,历经几十年的发展,这个曾经经济薄弱的县域城市已凭借着自己的“晶”彩,后来居上,誉满全球。
天下之最,质地纯正著称于世
世界天然水晶原料集散地,有着“世界水晶之都”美誉的江苏省东海县。以水晶蕴藏量大,质地纯正而著称于世,2013年东海水晶入选为20个“江苏符号”之一。东海水晶的开发利用可追溯到19世纪,但真正普及为人们所熟知是近几十年来的事,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东海水晶节连续多年的成功举办,许多人通过水晶认识了东海,许多企事业单位通过对水晶的需求认识了东海的水晶企业。巨大的贸易量使东海成为了世界水晶的集散地。
东海水晶生成于23亿年前的地壳运动。20世纪70年代中期,位于东海县山左口乡西部的大贤庄,发现了江苏省第一个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1万多年,考古工作者把它命名为“大贤庄文化”遗址。在大贤庄出土的众多石器工具中,就有数块水晶砾石削刮器。
东海水晶的开发利用可追溯到19世纪。康煕年间所修的《江南通志》对东海水晶的开采有记载:“牛山,在海州西南七十里,产水晶石。”清代东海诗人汤国泰在《牛山水晶行》中记载:“牛山水晶为眼镜永久不裂,为天下之最。”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地质部门探明东海境内水晶、石英等矿产资源的分布、储量情况。得出结论为,东海天然水晶储量约为30万吨,其质量、储量位居全国之首。
改革开放以后,东海县历届县委、县政府以做大做强水晶产业为抓手,带领全县人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从兴办水晶节、建设大市场、打造东方硅谷、构建水晶桥梁等方面着力构建水晶文化产业高地,开创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水晶及硅材料产业发展之路。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唱响了一首致富歌。近日,2019“创响中国连云港站”主题日暨东海水晶创新创业月活动启动,首届全国水晶雕刻名人赛也圆满落幕,富起来的东海人没有止步不前,他们想方设法让东海水晶飞越时空地域,架起一座四通八达的开放之桥。
点石成金,老百姓致富梦成真
东海水晶甲天下。农历四月二十三,正逢东海民间水晶大集。一大早,当路边冬青的叶片还挂着露珠,淘晶广场上已是人头攒动。赶集的人摩肩接踵,叫卖声此起彼伏。来自山东临沂的客商王成告诉笔者:“水晶饰品在临沂非常好卖,夏天到了得多备点货,我今天一大早5点就来到水晶城,就是希望挑到中意的款式。”
买水晶的起了个大早,卖水晶的几乎一夜未眠。“昨天夜里上网直播卖水晶,到了三四点钟就准备着来摆摊,天亮得早,忙起来哪有工夫睡觉。”东海县曲阳乡薛埠村村民吴兴明说:“家里还有一堆石头要加工,你们可以去看看。”
驱车来到曲阳乡最东部的薛埠村,在村委会主任王银龙的带领下,我们在吴兴明家的院子里看到一堆水晶原石。村民周海波正打开抖音录视频直播卖水晶:“这件白水晶产自赞比亚,可以做水晶球、做雕件,一公斤才300多块钱,有喜欢的可以联系我。”
“东海实现全面小康,离不开水晶产业的快速发展,水晶产业拉出的‘富民链’使得东海人的腰包更鼓了。”东海县委书记朱国兵说。
薛埠村是东海县的一个普通村庄,人口4200多人,从事水晶淘宝销售的村民达到60%。水晶买卖、加工、营销,一条完整的水晶产业链目前在薛埠村已经形成。该村因此成为有名的“中国淘宝村”。除了像薛埠村这样的水晶专业村,在东海县,还有许多农民、下岗工人通过办厂开店、在大中城市开办东海水晶直销点、在国外采购水晶原料等方式找到了致富门路。
如今,东海县拥有水晶从业人员近30万人,拥有各类水晶加工企业3000多家,形成了年产3000万件水晶首饰、500万件水晶工艺品的生产规模,年交易额近200亿元。
连云港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