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在如皋市3个江苏省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首批试点村庄,来自南通、泰州、南京、上海等周边城市的游客络绎不绝,各具特色的民居、错落有致的步道、精致婉约的游园、干净清澈的河流……到处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近日,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研究员们深入田间地头,探访顾庄社区顾家庄、大明社区大镠马、钱长村夏家庄的三个村庄EPC总承包项目,管窥村庄之变,感受乡村振兴的壮美图景。
让综合营建理念走上前
回想两年前如皋入选省级首批试点村的过程,江苏省规划院南通分院设计副总监庄宇仍旧记忆犹新,自2017年6月29日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启动会召开,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振兴实验在江苏大地铺排开来。69个候选的试点村庄要进行最终PK,省里只发布了建设导则,设计单位要在1个月内出方案,“顾庄打造盆景,大明专营苗木,钱长聚焦草皮,这里是全国唯一以花卉苗木为特色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于是,我们把3个自然村打包组团申报,驻扎在村里,跟村民们同吃同住同体验,奔波在3个村庄开展乡野调查和社会调查,与街道社区工作人员、村民们交流面谈,挖空心思地挖掘梳理亮点,满脑子想的都是方案,夜以继日地形成方案,最终跻身进入45个江苏省省级首批试点村行列”。
让本土工匠唱主角
步入“花木之乡”顾庄村口,只见一棵本地特色盆景罗汉松倚靠着青砖小瓦的背景墙,右上角印着红底白字的“生态顾庄”字样,宛若一幅秀美的山水画卷。标识的设计借鉴了中国园林的造景手法,将漏景、透景运用进去,独具匠心。徜徉村中,每家每户都盖起了洋房别墅,门前的自留地上,建设起了精致的“私家园林”,各家都栽植着近百棵罗汉松、小叶黄杨等S型“如派盆景”。庭院内,小桥流水、绿树环绕、青砖黑瓦,随处可见造型各异的名贵盆景,形成了“一户一品位、一树一景观、一花一世界”的独特景致,真正做到了“花园融合家园,家园点缀花园”。
如皋当地土生土长的植物景观设计工匠施可可介绍说,传统的绿化仅追求绿化率而忽视了植物的观赏性。引进适合本地生长的彩叶树,往往能起到较好的园林景观效果。一大批像施可可这样的“土专家”,通过与城里来的规划设计师深度交流,在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保留本地植物特色,还引进了加拿大紫藤等适宜本土生长的树种。
如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魏志兵也认为,寻找村民的文化认同点,注入生态、历史、民俗等各类文化要素,能够进一步保护“如派盆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盘扎”等传统技艺。现如今的如皋,用行动实践着诺言,把殷殷嘱托转化为奋进动力,全面落实在如皋大地上。
让村民乡贤走上台
“真正住在村里就会发现,每个村庄的实际需求都不一样,不能把我们认为科学合理的方案强加给村民。”团队现场负责人王宁民举例说,城市里动辄就做20多米宽的双向四车道,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乡村肌理。如皋以前的村庄道路均是宽约4米的土路或者水泥路,生产道路和生活道路混用,草皮、盆景、苗木只能用农用车运送,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率。为此,团队将休闲道和生产道有机融合,做成6米的沥青路,每隔一小段便增设一个会车段,并从生活道路中彻底分离出来,既有利于生产安全,又不会占用太多耕地损害村民利益。
尊重乡村,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如皋的3个江苏省省级首批试点村庄没有选择在大拆大建中推倒重来,没有填水挖地,让农居呈兵营式排列,而是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河道、民房的自然肌理和村落传统风貌,与周边环境融合,以细微介入、共同缔造的方式植入了新时期的社会需求,让乡村真正成为宜居之地。在“政府主导、村民主体、市场参与”原则的指导下,这里的村民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他们在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项目的建设、维护和管理上,就近就业、获得收益,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
如皋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