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大跨越
围绕绿色兴农、质量兴农、科技兴农、品牌强农,宁波市都市农业发展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全市现有省级现代农业园区8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15个,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10条,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83家,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360个,居全省第一。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69.7%左右,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9.5%,居全省第一、全国领先。民宿经济实现经营收入61.5亿元,同比增长21.4%。该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综合得分82.08分,率先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并获得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国家平安农机示范市等一批国家级荣誉。慈溪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一个人管理8.64万只蛋鸡,一个人管理300亩水稻田。在慈溪现代农业开发区,类似的“奇迹”正在上演。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泰国正大集团、新疆西部牧业、海通食品集团等国内外25家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相继落户这个15.5万亩的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
美丽乡村展新貌
在海曙区龙观乡李岙村,到村里的桂花公园走走看看,已经成为不少村民的一种生活习惯。地处山区的李岙村房屋整洁敞亮,花园里小桥流水,品质不输城市的高端社区。几年前,李岙村以联户自建方式推进新村建设,建成247套联排住宅和90套多层公寓,精美雅致的浙派民居,成为苍翠群山中的一道风景。
近些年,宁波“农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态建设”“农村安居宜居美居”“美丽乡村分类创建”4个专项行动联袂推进,打造品质之城的脚步,从三江口走向广袤的农村。
生活垃圾分类,宁波先行先试。全市有千余个建制村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居全省全国前列。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覆盖率达62.3%,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2014年以来,宁波投入巨资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累计治理村庄2139个。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改造建设农村公厕5567座;新建204个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1777个村完成污水治理设施运维管理移交,占建设行政村总数的95.2%。
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体系,新创建美丽乡村合格村325个、示范村52个、精品风景线15条、省级示范县1个。创建A级景区村庄240个,其中3A级景区村庄55个。15个镇乡(街道)创建省、市级森林城镇,“一村万树”行动通过省专项检查。浙东民居特色风貌规划引导得到强化。
富民强村求突破
乡村振兴,产业为要。这些年,宁波立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吹响发展绿色都市农业的集结号,加速一二三产融合,在全省率先跨入农业现代化阶段。去年,宁波劳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3183元,居全省第一。
美丽环境激活美丽经济,精品民宿、乡村酒店、特色庄园、慢生活区、创意农业等新业态不断出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就此打开,农民薪金、租金、股金、养老金多元增收的格局已具雏形。
新平台、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聚集乡村,“上山下乡”的人才、信息、资金产生“化学反应”,催生农村发展新动能。乡村,正成为创业的热土。
近年来,宁波还多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33元,增长8.9%,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继续缩小。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2841元,增长14.3%。
多举措落实“16+3”区域帮扶,市、县两级安排村级集体经济扶持资金4亿多元,落实“造血”项目240个,全面落实“村企结对”帮扶机制,在5个镇探索实施“镇村联建统营”模式,全市所有建制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均在2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在5万元以上。
同时大力推进农业农村“引才、育才、用才”工作,共完成各类农民培训4.8万人,4个现代农业人才(团队)入选“泛3315计划”。
宁波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