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村:打造旅游带动发展新模式
2月17日,队员们早早地吃过早饭,驱车前往港西镇小西村。小西村位于港西镇北部,坐拥1.2公里海岸线,海洋资源丰富,依托承包海区等方式,村集体年收入80余万元。因历届村委对海草房和古井古树的保护,小西村保留了古朴稳重的精神风貌,并于2015年获得省级传统文化村落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称号,现已成功申报国家级第五批传统村落。小西村村中所有道路街巷已全部硬化,且路侧均有绿化,厕所改造也已全部完成。村北建有一座卫生院、一处健身广场和公园,村中还建有一个村民活动中心和净化水站,村南建有水塘,碧海、沙滩、蓝天、绿树、海草房,美丽的小西村风景如画。
在小西村村委会,村妇联主席王红珍介绍了小西村今后的发展思路。该村去年成功申报了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争取到国家一定的资金支持。小西村充分挖掘文化旅游扶贫潜力,打造了文化旅游村镇,全面增强文化旅游扶贫持续发展后劲,以文化产业带动扶贫。王红珍告诉记者,传统民居和渔家生活既是一种生活状态,也是一种可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小西村计划以此为基础,打造旅游业带动新发展的模式,开展海草房体验及渔家乐特色活动,用所得的盈利继续投入到海草房及村落的保护和乡村长远发展建设当中,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振兴不仅要物质层面的富有,更要在精神文化层面下功夫。小西村坚持文化引领、文化先行,努力实现乡村文化的发展繁荣,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和文化条件。为提升村民的文化水平,小西村设立了农家书屋,每年增加或更新书籍。《现代种植业》《农业实用科技》《水产奥秘》等有关水产养殖、农业种植的相关书籍分门别类地排在书架上,此外还有几本其他科普类书籍、读物陈列其中,几位村民正在翻看,时不时地还相互交流几句。“考虑到农民的知识水平与认知领域,结合生产实际,我们采购了这些书籍,争取在解决农业问题的基础上,更好地服务农民。”王红珍说道。
在王红珍的带领下,记者还走访了小西村的传统铁艺人,铁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原来主要用于建筑、家居、园林装饰等领域。经了解,当地铁艺人曾发明一种无花果摘篓,帮助农人进行无花果采摘。由于无花果成熟后,表面柔软且有粘液,农人采摘时力度稍有不适,便会有大量损坏,增加了农民的损失,小西村的铁艺人运用自己的技艺研究制作的无花果摘篓,不会让无花果粘在上面,大大加快了农人的采摘速率,降低了损失。
中国铁艺历史悠久,从这些铁艺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古老的中国传统铁艺文化,看到了历经岁月沉淀的工匠精神,看到了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的创新精神,这些精神也将指引我们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脚踏实地、奋力前行。
队员王颖蕊告诉记者:“我认为目前村落文化传承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传承问题,年轻人只有少数留在村子里且也在从事商业工作,并且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大,大多数年轻人以谋生为主,对传统村落文化兴趣度不高,这也是制约村落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小西村正在积极构建传承工作室,由村委牵头发放传承资金,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古村文化,我认为这是解决传承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看着古村落的一街一巷、一草一木,队员们对这里充满了眷恋。一周的调研时间里,队员们每天从市区甚至威海市区来到李婷婷家集合,奔波于崖西镇和港西镇之间,一路颠簸,一路收获。他们每天穿梭于古村之间,边走边写,边听边记,收发调查问卷,整理归档调研材料……在调研结束时,洋洋洒洒写下了多达上万字的随手笔记。
蒋明浩,济宁籍大学生,也是参与此次调研的队员之一,在看过荣成乡村面貌之后,颇为感慨:“传统文化元素,是创新乡村治理与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乡村振兴的珍贵资源。荣成的传统文化元素让我看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无限的发展动力,我相信,乡村振兴战略将在这些朴实的农民身上很快变为现实。以后有机会,我一定会再来荣成,看看这些振兴的乡村,看看飞速发展的荣成。”
威海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