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农业农村经济 > 乡村振兴

寿光市:三元朱村的“菜篮子革命”

发布时间:2018/12/27
来源:农村经济司
[ 打印 ]

2018129日,气温低至零下6℃,斜穿山东省寿光市的弥河,结了层薄冰,乡间河岸杂草枯黄、杨木干枝,而绵延于弥河两岸的15万个蔬菜大棚里,却是另一幅景象:满目翠绿、生机盎然。

1989年,寿光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带领16名党员砍掉了36亩快成熟的玉米,建起了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掀起菜篮子革命。仅仅6年时间,寿光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年产量达20亿千克,寿光市被国务院授予中国蔬菜之乡

如今,寿光蔬菜大棚已7次更新迭代。最新一代蔬菜大棚,实现了水肥一体化滴灌、自动喷药、补光等智能化管理模式,大大缩短了农民的劳作时间。

曾经以大田菜生产为主的寿光,探索出一条以科技为动力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向全国输出人才、技术,带动全国农民增收致富,成为寿光模式

2018114日,寿光市三元朱村原团支部书记徐少华,再次踏上了离乡之路。

这一次,他被邀请到600多公里外的山西省太谷县,为一家现代农业公司,担任植保工程师。在单个占地200亩的冬暖式蔬菜大棚里,徐少华与来自荷兰、西班牙的农业专家,共同指导没有实际种植经验的研究生,解决大棚蔬菜种植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现年58岁的徐少华,是1989年三元朱村带头建棚的17名党员之一。

寿光是农圣贾思勰的故里,在寿光,一直有蔬菜种植的传统。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寿光市只有5万亩左右的大田菜和少量的土温大棚。靠烧煤供暖的棚,一冬要烧三四吨煤,成本高利润低。加上薄膜透光度低,棚体保温性能差,冬天棚里只能长一些叶菜,种不了反季节的黄瓜、番茄。

1989年,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在村里召开会议,发动大家在三元朱村开展反季节蔬菜种植试验。村里的老一辈没见过冬天有黄瓜,应声者少,反对声高。徐少华的母亲曾跑到村委找王乐义,不让儿子搞大棚。

都不信能种出来。徐少华回忆。

其实在那之前,徐少华曾陪同王乐义到北京、辽宁考察过蔬菜大棚,亲眼见过冬季的黄瓜。北京的蔬菜大棚搭的是钢架,棚面是玻璃,冬季供暖、建设成本一平方米需千元,成本高。辽宁瓦房店的蔬菜大棚,背靠山体避寒、棚面朝南、晚上覆盖草帘的塑料膜大棚,成本要低很多。

那年8月,把辽宁业务骨干请到三元朱村后,17名正值青壮年的党员,砍掉了村里36亩快要成熟的玉米。三元朱村没有山石可依,他们学习县里烧煤式大棚的模式——挖土垒墙,以前的土墙只有50厘米厚,冬天都冻透了,王乐义就把墙体加厚一米,把原来南北向种植的模式,改为东西向,棚面朝南,更利于光照。塑料膜则从辽宁直接购买。

村里向银行贷款、17位党员找亲戚借钱,每人投入了可建5间瓦房的6000元钱,建起了17个冬暖式大棚。

那一年,徐少华晚上都睡在棚里。我每天都会拿着卷尺,测量瓜苗又长了多少。徐少华也就是那个时候知道,黄瓜是夜间长得快。

寒冬腊月,大棚里长出水绿的黄瓜,那个年代,冬天北方人都是吃萝卜、白菜,地里长出黄瓜是件稀罕事。徐少华记得,临近年关,猪肉价是2块一斤,而他们种出的黄瓜,一斤就卖到了10元、12元,供不应求。

到了年底,借款建棚的17名党员,都成了万元户1990年新年,到大棚里看稀罕的人络绎不绝。王书记,我们也要建大棚。这成了到王乐义家中拜年的亲戚们说的第一句话。

1990222日,一份《关于印发<在全县推广冬暖式大棚座谈纪要>的通知》称:成立王乐义、韩永山等人在内的5人领导小组,在全市推广5000个冬暖式大棚。

这一年,王乐义等人跑遍了县里的24个乡镇,指导建蔬菜大棚。县里专门针对建棚、选种、育苗、种植等技术印了明白纸,分发给各村的科技主任。徐少华称。

第二年,茄子、番茄等各种蔬菜,都在大棚里种了起来。1996年,寿光冬暖式大棚就有21万个,高峰时达到41万个。

渐渐地,大棚也从原本棚外取土垒墙的模式,演变成内部挖土,那时候一年四季种菜,没有休耕,土壤质量变差,有人试着在棚里下挖10厘米的土种菜,却发现蔬菜的长势更好,温度更高。如今大棚均已下挖到1.2米。徐少华称。

今年47岁的朱文贤记得,1993年开始到省外指导农民建棚种菜,很多地方政府领导带队到三元朱村考察,向乐义书记要技术员。朱文贤称,他被派到了河南台前县指导,当地政府每月给开1500元的工资,而当时的公务员,月工资才二三百元。

目前,寿光每年有5000多名技术员在外进行技术指导,有一些还走出了国门。据大众日报20185月报道,近年来,山东新建的大棚,70%以上有寿光元素,全国新建的大棚,一半以上有寿光元素

 

                                                                                  寿光市发展和改革局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