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农业农村经济 > 乡村振兴

“钱景”无限的“样板林”——江津区福德村以点带面促产业发展的故事

2018/12/27 农经司

从坑坑洼洼的泥巴路,到宽敞整洁的乡村公路;从满山遍野的撂荒地,到郁郁葱葱的山林;从没有经济作物的小山村,到农业产业发展壮大……蔡家镇福德村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注入项目资金发展产业,绘制出了一幅欣欣向荣的乡村振兴图。

福德村位于江津区蔡家镇西北部,耕地面积宽广,土壤肥沃、含硒量高。

虽然农业资源优势突出,然而以前,村里农业产业基础差,发展缓慢。

交通不便,信息不通,观念落后,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到处都是撂荒地。说起当初村里的情形,福德村党委书记周兴仍然感慨不已。周兴介绍,全村面积21.7平方公里,当时土地闲置率82%

要致富,先修路。近年来,蔡家镇积极争取资金支持,总长约12公里的村级公路很快贯通福德村南北。

看到村里的交通条件逐渐好起来,如何找到致富的路子,成为了全村人的目标。周兴回忆道。

2015年,福德村一片麻竹林因管理不善,导致400亩麻竹地荒草丛生。村里经过调研,认为麻竹林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决定引项目基金,分发给50户村民养护。

龚南江就是其中一户。他说:当初村里承诺给我们苗子,还有技术支持。我才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接受了。没想到,我这是捡到宝了。

龚南江简单算了算,每亩地可产约1000公斤笋子,能晒约75公斤干笋,每公斤干笋市场价40元,每亩地产值3000余元,他分到的50亩麻竹地产值可达15万元。

谈起麻竹的销路,龚南江一点也不担心。永辉超市每年都会来收,麻竹笋供不应求。看着龚南江等50户村民干得风生水起,越来越多的村民要求加入。目前,福德村麻竹种植规模已扩展到670亩。

周兴心里清楚,福德村要想脱贫致富,仅凭几百亩麻竹地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让更多的村民动起来?如何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回乡务农?发展优质农业产业是关键。

周兴将村里的泥土送到区农委化验,发现土壤含硒量高,且500米的海拔适合种植红心蜜柚,便号召村民们种柚子。

起初村民们都不感兴趣,村干部们一家一家做工作,承诺兜底保障,终于找到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虞兴发。

虞兴发在村委的带领下学习了柚子的种植技术,把自己家的几亩地全种上了柚子,严格按照所学流程管理。

今年,虞兴发的柚子结得又大又多,挂果第一年产出1.5万公斤,明年将进入丰产期,预计收入20万元。虞兴发的柚子地瞬间成了福德村的样板林

在麻竹、柚子等样板林的带动下,村民看到了发展农业产业的钱景,村党委顺势而为,以点带面发展农业产业,回乡务农的人逐渐增多。

目前,福德村形成了以麻竹、柚子、花椒、蔬菜为主,生猪、小家禽为支撑的产业模式,拥有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走上了乡村振兴的道路。

                                                                                 江津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