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农业农村经济 > 投资指南

培育商洛农业品牌 助推农业农村腾飞(上)

发布时间:2019/08/02
来源:农村经济司
[ 打印 ]

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商洛市发改委成立专题调研组,深入重点县区,对商洛培育农业品牌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了推进思路和对策。

一、培育农业品牌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商洛市紧紧围绕建设秦岭生态农业示范市,擦亮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金字招牌,发展特色农业“4+X”扶贫产业,加快数字农业发展进程,依托经营主体及农业园区,通过建基地、强科技、活流通,创建了一批区域性特色品牌及国省级商标、名牌产品,商洛特色农产品远销国内外,农业品牌建设特色显著、成效明显。

(一)以生态农业为引领,厚植效应品牌。商洛市率先在全省建设秦岭生态农业示范市,得到省农业厅专项资金支持,20152016连续两年被写入省委一号文件,受到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的肯定。印发了《商洛市生态农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为全市生态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路线图”。率先在全省颁布《商洛市生态农业生产技术规范》,受到省级专家一致好评,填补了全省生态农业技术空白。率先在全省出台《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设立2000万元资金支持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全力培育农业经济增长极。面向全国公开征集了“中国秦岭商洛生态农产品”标识,以先声夺人之势,量身打造了生态农产品宣传推介的形象名片。

(二)以品牌创建为载体,建立区域品牌。商洛被国家部委先后授予“中国核桃之都”“中药现代化示范基地”“中国板栗之乡”“中国名茶之乡”称号。2018年,全市注册商标1425件,有效商标累计5408件,其中农业类占比在40%。新增陕西名牌产品14个,累计到达39个,成功创建省级著名商标22个、国家驰名商标1个。全市累计认定“三品”产品369个,绿色食品20个,有机农产品31个,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1个,茶叶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2个。秦岭泉茗跻身全国名茶之列。柞水木耳、商南茶叶入选国家品牌计划。柞水黑木耳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三)以特色农业为方向,孵化集群品牌。“4+X”(4个主导产业为食用菌、核桃、中药材、生态养殖,X个区域性特色产业为茶叶、魔芋、烤烟、肉鸡、辣椒)特色扶贫产业蓬勃发展,发展核桃333.5万亩,中药材208万亩;发展生猪320万头、土鸡160万只、蜜蜂6.35万箱、鱼类410万尾;发展食用菌1.86亿袋,鲜菇产量19万吨,带动就业务工8万户20万余人;茶园面积达到52.5万亩,产量6630吨,产值12亿元;全市蔬菜面积达到48万亩,产量72.5万吨;新建各类果园面积1万亩,其中猕猴桃基地5500亩。如商南县2018年全县建成标准化食用菌产业基地89个,从事食用菌生产农户1.8万户7.1万余人,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36%;栽培食用菌8900万袋, 鲜菇产量近10万吨,年产值突破7亿元。其中,海鑫等8家公司“借袋还菇”为1039户贫困户提供菌包890余万袋,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四)以质量监管为依托,打造安全品牌。2011年,首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商洛模式”被农业部在全国推广。2017年,被农业部授予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省政府通报表扬。2018年,率先在全省启动“省市共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提升示范行动”,市政府应邀到农业农村部交流经验。2018年,全年抽检农产品样品64万个,合格率达99.98%。创建生态种养示范场(园)54个。如山阳县打造高品质富硒黑木耳品牌和“中国硒耳之乡”,全县建成以和丰阳光公司1.2亿袋菌包自动化生产中心为龙头,辐射建成食用菌流域6条、园区6个、基地73个、大棚1500座,累计发展食用菌8000万袋,产值3.6亿元。

(五)以培育主体为平台,塑造特色品牌。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现代农业园区由“产业集群”升级为“品牌集群”,纷纷扛起创“品牌”大旗,向品牌要“效益”,获得“三品一标”认证产品68个,省以上名牌产品数16个,省以上著名(驰名)商标数13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47个,其中国家级3个,在陕西股权交易中心挂牌3个,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1个。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职业农民累计达到3907家、485家、4543人。投资18.6亿元,建成柞水西川、洛南东晋桃园等8个精品特色大园区。柞水下梁镇成功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洛南东晋桃园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市现代农业园区累计达到134个,产值32.89亿元,利润4.33亿元。

(六)以数字农业为方向,提升科技品牌。全市加快病虫害远程测报、畜牧精细养殖、物联物流、质量安全追溯、生产智能等重点领域数字农业发展,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培育农业品牌深度融合。运用植保领域物联网技术,引进设备23套,防治53万亩次,挽回粮食作物损失1.1万吨。通过信息化管理实现精细养殖,提高畜牧生产水平。组建市县级电商服务中心8个,发展电商企业451家,物联物流交易额突破36亿元。全面建成大数据动态监管追溯平台,纳入企业65家,建成“商洛模式”示范点30个。全市引进设施蔬菜、食用菌智能生产线、生猪和蛋鸡自动化养殖等新技术267项,促使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如丹凤农业物联网技术“利民蔬菜种植园”,实现温室云自动化控制、精确水肥施用、在线农技互动,年产无公害蔬菜300吨,收入120万元,净利润30万元。

(七)以对外贸易为抓手,塑造口碑品牌。商洛市以东南亚、欧洲、北美洲为重要销量区域,利用“一带一路”节点展会平台,促使特色农产品营销量增面扩。组织184家企业参加全国农产品交流展会12次,参展产品58大类300余种,签约项目4811.46亿元,引进资金0.5亿元,唱响“山地农产在商洛”品牌。在南京建设商洛秦岭农产旗舰店8个,23家企业产品中标“最受南京市民欢迎的商洛农产品”,累计销售0.26亿元,推进“商货入宁”。山阳县金桥公司首批400公斤茶叶运往哈萨克斯坦,开启年出口40吨茶叶新纪元。丹凤县夏雨公司出口韩国香菇罐头、双孢菇罐头20个货柜,交易额达172万美元。丹凤县华盛土公司出口韩国核桃仁10吨,交易额达8万美元。

商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