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0余年的发展,南漳县食用菌产业异军突起,正日益成为全县一大特色产业,甚至在一些乡镇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产业发展呈现出六大特点。
种植优势逐步凸显。南漳县不仅拥有适合种植香菇、木耳、金针菇、杏孢菇、平菇等食用菌的气候资源,而且林木资源和农作物秸秆也极为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0%,有林面积222.7万亩,其中阔叶林面积125.6万亩,蓄积量67.9万立方米,各种农作物秸秆36万吨。大量的阔叶树木枝叶木屑和农作物秸秆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资源,且相对于周边县(市)价格优势逐步显现。
二、种植意愿逐步提升。通过多年推广特别是在近几年的时间里,先进的食用菌生产技术普及得到加强。目前,食用菌种植户已覆盖到全县11个镇(区),且种植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以2015年袋料香菇为例,巡检、东巩两大食用菌种植大镇就达7300万袋。同时,还涌现出不少专业村、专业组,在巡检镇24个村中,大规模发展袋料香菇的就有12个,占了全镇总数的50%。已有20多年种菇历史的巡检镇高火清村共有567个农户,其中350个农户种植袋料香菇,占全村的61.7%。截至当前,全县食用菌种植户达1.2万户。
三、种植能力逐步增强。目前,南漳县共有食用菌合作社55家,种植100万袋以上的合作社有15家。种植大户(5万袋以上)16家,经营规模达1661万袋,占全县17.5%。专业合作社和大户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带动能力和效果愈发明显,东巩镇双坪村亮全兄弟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在成立3年时间里已网络社员189户,辐射周边杜家坪、碑垭等4个村,社员栽培达1万袋以上的占到60%以上。肖堰镇西泉庙村助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已带动老二组32个农户种植袋料香菇,占到该组所有农户的90%以上。
四、种植方式逐步升级。随着食用菌生产技术更新换代,南漳县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升级种植方式。一是实行设施化栽培。近年来,东巩镇双坪亮全食用菌合作社、肖堰镇西泉庙助农食用菌合作社和城关镇李家院华羿菇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纷纷采用设施化栽培模式,以建立钢管大棚来替换传统庭院式栽培模式,全县设施化栽培比例达已达20%。二是实行机械化栽培。2015年,亮全兄弟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筹措资金500万元建造干鲜香菇加工厂房、保鲜冷库,购置机械设备、车辆、蒸汽式锅炉、航吊等,通过机械化设施的应用,每天可生产菌棒3万袋,不仅大大减轻种植劳动强度,而且对种植效益提升明显。
五、种植体系逐步健全。南漳县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香菇种植模式,从种植种类上看,既有袋料菇又有椴木菇,全县仅袋料菇9500万袋,年产量干菇14300吨;从种植季节上看,既有春栽菇又有秋栽菇,春栽菇占97%,主栽品种有裕山9号、808、9608、森源16、农香2号等,接种时间为12月至次年3月份。秋栽菇占3%,多分布在高海拔山区,接种时间为8月至9月;另外还有应季菇、反季菇,应季菇占95%,上市时间为11月至次年3月份,以产干菇为主,主要采用常规上架栽培技术。反季菇占5%,种植大户多采用此模式,上市时间为4-6月份,以产鲜菇为主,销售价格比应季菇高1-2元/斤,效益高20%-50%左右,生产技术主要采用地栽复沙反季节栽培,地栽拉丝反季节栽培和上架反季节栽培等。
六、种植购销逐步完善。近年来,随着南漳县食用菌规模不断扩大,年交易量也随之增加。据统计,2015年全年交易量达10000吨左右,购销渠道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一是自发形成的交易市场(马路市场)。目前,销量较大的是东巩街道、双坪街道和巡检街道等,年交易量在6000吨以上,占全县市场交易量的65%左右,在销售旺季,来自江西、浙江、广州、广西、上海和省境内的荆门、随州、大山河等各地的客商均云集在东巩、巡检等地,采取设点收购或委托别人常年收购等方式。二是上门收购的流动商贩。南漳县流动商贩的数量较大,初步估计,仅东巩镇流动上门收购食用菌的商贩约70-80人,其中开有固定收购门面的约15家,巡检镇流动上门收购食用菌的商贩约40-50人,其中开有固定收购门面的约12家。三是价格较高的批发市场(超市)。部分合作社或大户联合将鲜菇直接销往襄阳、武汉、荆门等地的蔬菜批发市场,或直接向超市供货,东巩双坪亮全食用菌合作社与肖堰西泉庙助农食用菌合作社抱团合作,将鲜菇装车拉往襄阳、武汉等地批发市场的价格要比本地高0.3元/斤。同时,出口外销的贸易公司也发挥着越来越强大的作用。
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南漳县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