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农业农村经济 > 投资指南

致富新农人:致力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

发布时间:2016/07/18
来源:农村经济司
[ 打印 ]
   农民想致富,改变观念很关键。
  在荆州市李埠镇李埠村,因为无公害蔬菜发家致富的农民数不胜数。这里家家户户种蔬菜,菜富家家户户。村民张家良就是一个典型,不仅自己发家致富,还带富了李埠村周边一方百姓,被村民亲切赞誉“小村播富人”。 
    近日,记者来到李埠村,还未见张家良,先听到赞扬声。村书记、村民都翘起起大拇指,直夸“能人、厉害”。不一会,张家良回来了。他皮肤黝黑,身子笔挺,精神十足,看着一点不像已经53岁的人。被问及今年的收入情况,他笑得合不拢嘴,“家里有9亩地,三四个月的时间,种植的莴苣和黄瓜纯赚十几万元。谈到种菜,张家良开始滔滔不绝,多次说“农民致富,解放思想太重要了。”
  20多年前,李埠镇主要种植“粮、棉、油”,“一年收入才百把元,当时没人种植蔬菜,生存都成问题。”1981年,高中刚毕业的张家良踏入社会,家中仅有4.2亩责任田,靠种植“粮、棉、油”是富不起来的,“当时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家里富裕起来。”当时全国各地涌现出的发家致富典型,使他深受启发。经过几年的探索,1987年,张家良决定打破传统观念,改种土豆。不懂技术,怎么办?学!张家良买回一摞摞的书钻研种植技巧,还到外地取经。终于发现了江汉平原气候条件不适宜土豆留种,而自留薯种是导致土豆退化的主要根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离开了未满月的儿子,专门到宜昌长阳学习种植技巧,并买回了500多公斤优质土豆种试种。“当时压力很大,连妻子也反对。”张家良要种土豆的事情在村里传开,许多人不理解,说他是“瞎胡闹,土地根本不适合种土豆,这是把钱往水里仍。”张家良顶着外部压力,做通妻子思想工作,继续他的土豆种植试验。第二年春天土豆出苗了,且长势喜人。“那一年土豆丰收,每亩收入近4000元,除去成本纯赚2000多元,是以前收入的十几倍。”回想当时的经历,张家良颇为自豪。张家良种土豆大赚一笔的消息,引起了乡邻们的骚动,前来取经的村民络绎不绝。“长势这么好,有什么窍门?下了什么肥?”面对前来询问的乡邻,他毫无保留的贡献了自己的种植秘诀。
    在他的带动下,两年内,附近村子的农民也都种上了土豆,李埠村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土豆村。他们创造的“荆绿”牌土豆在北京农博会上被评为“银奖”产品。张家良成功了,但他却没有停止继续发展的步伐。后来他又相继引进更高品质的土豆、辣椒、苦瓜等其他品种,试种纷纷获得成功。他用辛勤和智慧,造出了“土豆+棉花”、“土豆+黄瓜+苦瓜”等多样立体种植模式,为李埠村的农业结构调整闯出了一条新路。在他的带动下,李埠镇也逐步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生产镇。所谓成功不会一帆风顺,张家良也经历过挫折的痛苦。
    由于露地蔬菜的迅猛发展,市场饱和,加之当时信息闭塞,村里蔬菜经济效益开始下降,张家良又开始动脑筋,寻找新出路。1990年,他开始搞大棚蔬菜,但当年一场大风雪灾摧毁了一切,“苗死了,棚散了,一下子损失了5000多元。”但张家良没有放弃,总结经验后,他又投资了8000元,重建了1.5亩的圆拱型竹木、钢筋水泥结构的大棚。这一次,他成功了,一年收回了成本,还净赚3000多元。为了扩大生产、解决技术问题。他请教了专家,在1994年自费到山东寿光学习考察。回来后,又追加投资2万多元,对老式大棚改造,当年就获得了3.8万元的收入。
   经过几年的发展,李埠镇一跃发展成为有3000多亩大棚蔬菜生产的乡镇,每亩收入过万元,成为科技种田的一大亮点,先后影响周边地区抱团来参观学习。
   如今的李埠镇已经成为荆州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人均年收入达到1万多元,两湖平原蔬菜批发市场超过80%的蔬菜都来自李埠镇。“我们的蔬菜品质高、都用有机肥,田头价比附近乡镇的蔬菜都高。”张家良自豪地说,李埠镇的蔬菜,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肥料是荆州牲畜场提供的动物粪便。
  谈到未来发展,张家良起身进了里屋,拿出一叠纸,告诉记者这是他目前正在干的事。记者接过一看??上面写着“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刚去了武汉蔡甸考察学习,回来就写了这个。”张家良说,希望李埠镇未来发展成集“蔬菜种植、包装生产、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湖北省荆州市发展改革委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