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农业农村经济 > 农经信息

常州武进:一句农谚引发的农技革命

发布时间:2020/12/02
来源:农经司
[ 打印 ]

  江南民间有句农谚“河泥皇帝,粪阁老”,讲的是江南自古以来就有罱河泥种水稻的习惯。

  围绕这句谚语,武进区探索出一套稻鱼循环种养的“武进模式”:用水稻田和鱼塘,建立一个水稻种植基本不使用外源肥料、鱼塘养鱼无养殖废水外排的生态系统,实现稻鱼丰收。

  近日,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江苏站和浙江站专家在专题调研稻鱼循环种养“武进模式”时指出,解决农业绿色发展问题不一定要“高大上”,实用且被百姓乐于接受的才是最好的。

  “河泥皇帝,粪阁老”的由来

  我国的稻田养鱼从2000多年前的汉代就有记载,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等南方水稻种植区,稻田内养鱼,稻鱼共生。

  在我国的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充分利用土地创造了一种桑基鱼塘模式,通过挖深鱼塘、垫高基田、塘基植桑、塘内养鱼,形成了高效人工生态系统。

  江南自古以来就有罱河泥种水稻的习惯,民间有“河泥皇帝,粪阁老”的说法,可见河泥在水稻种植中的重要性。农民冬春两季罱河泥,用鱼塘底泥作为水稻种植的基肥,有利于水稻生长。

  稻鱼共生的多种模式于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推广,后因水稻收割和鱼的捕捞不能实行机械化作业、劳动强度大等多种因素,制约了该项技术的发展。今天,罱河泥的农活已经成了历史。

  能否让罱河泥重获新生?

  千百年来的罱河泥,能不能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支撑下重获新生?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一方面,社会观念逐步发生转变,渔业发展重点已经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转为解决“人民对优质安全水产品和优美水域生态环境的需求,与水产品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和渔业对资源环境过度利用之间的矛盾”。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对优质农产品的诉求,导致农产品优质优价具有了可行性。

  另一方面,随着种养殖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在生产操作层面上也具有了可行性。如大量生态安全易降解投入品正逐步替代纯化学投入品,这也使很多以往稻鱼种养无法解决的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从武进渔业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渔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需要,积极探索绿色水产业转型发展方式,先后开展和指导实施了大面积渔区尾水集中净化与循环利用、稻鱼绿色循环种养、池塘原位净化修复等绿色渔业转型发展试验示范。

  生产与科研结合,探索新农技

  左边为鱼塘,右边为稻田,通过灌排系统将养鱼水引入水稻田,经稻田净化后再回流入鱼池,不仅充分利用水资源,还能提高稻鱼品质。

  9月11日,区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黄桦来到前黄镇高梅村的稻鱼生态循环种养技术试验区,通过手机App监测鱼池水质状况,对稻田水与土壤进行了采样,带回实验室进一步进行成分分析。

  黄桦介绍:“用稻鱼生态循环种养技术,建立一个基本不使用外源肥料种植水稻、鱼塘养鱼无养殖废水外排的生态系统。”

  与过去靠天吃饭、单凭经验罱河泥不同,武进区探索的稻鱼生态循环种养模式,走生产与科研结合的路子,由水产养殖、水稻种植、生态科研部门,联合大学院校共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检测氮、磷、钾等排放和吸收的数据,做好实施田块与对比田块的数据对比,建立一个基于现代化技术的科学种养相结合的模型。

  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实现“三赢”

  稻鱼生态循环种养技术,吸收了稻田养鱼和桑基鱼塘在生态学应用上的原理,采用了江南用河泥作基肥的传统水稻种植方法,不改变鱼池和稻田的使用功能,无需增加劳动强度,又能适应现代农业机械化的要求。

  前黄镇农村工作局高级工程师孙东亚告诉记者,“武进模式”的稻鱼生态循环种养具有很多优点:

  降低水稻种植施肥成本。养鱼废水流入稻田,水稻生长吸收水中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水稻种植不施氮肥和磷肥,少量使用钾肥。

  降低养鱼成本,提高产量和质量。水稻生长吸收养鱼废水中氮、磷、钾后,水体得到净化。净化后的水体重新养鱼,利于提高养鱼产量和质量,降低养殖成本。

  不额外增加劳动强度。因养鱼和水稻种植区域独立,水稻播种、病虫防治、收割都适应机械化作业;鱼塘投饵、病害防治、捕捞都能实行机械操作,劳动强度低,利于推广应用。

  经过示范区一年的试验示范表明,稻鱼循环种养模式一方面使整个系统形成闭合式循环,可以有效解决水产养殖尾水直排入河道导致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的环保压力;另一方面,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经苏州市农检中心检测,无论是鱼还是稻均达到了绿色农产品标准。

  根据测算,由于产品质量的提升,稻鱼循环系统平均每亩可增收300~500元,全年可减少化肥用量70%以上,消纳鱼池中多余氮、磷排放80%以上,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赢”。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发展和改革局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