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农业农村经济 > 农经信息

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经验做法(甘肃篇)——武威市凉州区示范园(上)

发布时间:2019/06/27
来源:农村经济司
[ 打印 ]

武威市凉州区严格按照国家示范园创建要求,扎实推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工作,进一步明确创建范围、发展思路和功能定位,创新产业融合模式,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力争将示范园打造成为武威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

一、典型做法

凉州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位于武威市凉州区,总耕地面积39.62万亩,占全区的27.1%。范围涉及凉州区17个镇,农业总人口18.58万人。示范园以设施蔬菜、特色养殖为主导的第一产业;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以农业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示范园产业融合模式为多业态复合型。2018年,示范园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8000元,较凉州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24元增长27.44%

(一)强化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创建工作。为做好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工作,加快推动全区现代农业发展,凉州区成立了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发改、农牧、工信、商务、旅游、科技、金融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示范园创建工作。

(二)坚持科技支撑,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在创建过程中通过与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带动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目前,核心区已建成产学研实践基地1处,签订技术合作协议3项,涉及养殖、有机肥加工等方面,合作单位涉及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武威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初步形成了科技引领生产的局面。

(三)坚持现代农业发展,着力延伸产业链条。以现代农业为中心,向二三产业延伸,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积极研究现代农业相关政策,整合区内现有玉米、肉羊、花卉苗木等资源,建成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示范中心,推动了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推动农产品加工向基地建设拓展,建立了粮食种植基地34.9万亩、畜禽养殖基地475万平方米,加快了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推动现代农业与第三产业融合,以普康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带动周边辐射区和产业带,推进现代农业向第三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服务业+农业发展格局。

(四)坚持资源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循环产业。示范园建设以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为依据,以当前农副产品市场为依托,以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和带动农民增收为目标,充分利用全区农业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已建成循环经济示范基地1处,循环产业链6条,加快了园区产业融合发展。

(五)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行企业+贫困户”“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模式,使企业充分发挥资金、信息、技术、品牌、市场等优势,采取流转聘用”“服务帮带”“订单农业和农户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转移就业,增加收入。

目前,示范园核心区总面积0.85万亩,一二三产业结构比分别为303040。其中,一产方面,种植有机蔬菜实验基地200亩、花卉基地300亩、实验性健康五谷基地300亩、实验性种植藜麦、苜蓿等农作物350亩,建设标准化羊舍444.84万平方米。二产方面,建成了年产5万吨饲料加工厂、年产10万吨有机肥厂、2000立方米沼气工程。三产方面,建成西夏大营1116平方米、凉州汇生态酒店9957平方米,凉州老街1652平方米、音乐啤酒广场16148平方米、公园喷泉广场5926平方米,自助烧烤广场7200平方米,普康戈壁滩羊涮肉坊展销中心880平方米,配套建成了园区道路、供排水、电力、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同时,示范园辐射带动区建成了优质玉米种植基地15万亩,日光温室0.54万亩,养殖暖棚262万平方米,规模养殖场187个,畜禽饲养量达到113.96万头(只),产生畜禽粪污74万吨。建成兴年果业合作社、亿利合作社等恒温冷藏库1万吨,成立合作社290家。建成了日光温室2.26万亩,养殖暖棚213万平方米,农产品加工企业96家,冷链物流企业16家,电子商务孵化基地1个、区级电商运营中心1个、开设各类网店750家,注册成立电子商务企业28家,为全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农村经济司

 

附件:

排行榜